秦渠
①在今河南沁阳市南。即广济河。其上源为济源市境之枋口水,经孟县、温县,至武陟县南入黄河。《新唐书· 崔弘礼传》: 长庆初,弘礼 “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
②又名秦家渠。相传秦开凿。在今宁夏北部黄河东。《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秦家渠 “在灵州东,曰秦渠,古渠也”。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灌溉渠道。相传始凿于秦,故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止。全长60千米,渠道进水量70米3/秒。建国后经整修改建,扩大灌溉面积达3万公顷。
①在今河南沁阳市南。即广济河。其上源为济源市境之枋口水,经孟县、温县,至武陟县南入黄河。《新唐书· 崔弘礼传》: 长庆初,弘礼 “迁河阳节度使,治河内秦渠,溉田千顷,岁收八万斛”。
②又名秦家渠。相传秦开凿。在今宁夏北部黄河东。《清一统志·宁夏府一》: 秦家渠 “在灵州东,曰秦渠,古渠也”。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部黄河东岸灌溉渠道。相传始凿于秦,故名。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止。全长60千米,渠道进水量70米3/秒。建国后经整修改建,扩大灌溉面积达3万公顷。
即今江西湖口县南流芳乡。《清一统志·九江府二》:刘家市“在湖口县南四十里。商旅居民极为繁盛。都昌、湖口二县俱贸易于此”。
在今新疆若羌县东北。清宣统《新疆图志》卷3:婼羌县有“阿不旦(庄)”。
南齐置,属马门郡。治所当在今广西博白县境。后废。
明置,属宁夏卫。即今宁夏永宁县杨和镇。清属宁夏县。1938年置永宁县治此。
在今浙江萧山市南。《方舆纪要》卷92绍兴府:纪家汇在“府西南百里。浦阳江自诸暨县合东西诸江,经此为钱清江之上源”。
①北魏孝昌中置,属北梁郡。治所在亳城(今河南民权县东北)。北齐天保七年(556)废。②北魏置,属沛郡。治所在今山东曹县南二十五里。北齐废。古县名。北魏孝昌中改考城县置,治今河南省民权县东北。为北梁郡治
①古代汉族自称为 “夏”,亦称 “诸夏” 或“华夏”,常和 “蛮夷” 对称。《尚书·尧典》: “蛮夷猾夏。” 《史记·五帝本纪》 集解引郑玄曰: “猾夏,侵乱中国也。” 此 “中国” 与 “中原” 含
在今新疆阜康市东境。《新唐书·地理志》北庭大都护府:“自庭州西延城西六十里有沙钵城守捉,又有冯洛守捉。”
在今江西余江县东北锦江镇东。明初置巡司于此。洪武中裁。在今江西省安仁县东。明置巡检司于此。
1944年8月鄂豫皖抗日根据地由宜城县改名,属湖北省。治所即今湖北宜城市。为纪念抗日爱国高级将领张自忠而命名。1940年张自忠阻击侵华日军,于县东北新街乡南瓜店壮烈捐躯。1949年2月复名宜城县。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