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石桥山

石桥山

①即烂柯山。在今浙江衢州市南二十里。唐杜佑《通典》卷182:衢州信安县有“石桥山。晋王质烂柯处”。

②在今浙江天台县北。《方舆纪要》卷92天台县:石桥山“在县北五十里。石桥架两岩间”。

③一名月岩。在今江西上饶县西二十里。《寰宇记》卷107信州上饶县:石桥山“山中壑穴,犹虹桥然。外窥如昼,远望如月,虽天台石桥不足比。昔有人见白鹿游其上,至亢阳桥上,云生霭然而雨”。《方舆纪要》卷85广信府上饶县:石桥山“其上平坦如桥, 因名”。

④在今陕西岐山县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55岐山县:石桥山“清水所径,其东连五丈原,与郿县接界”。


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北、方广寺侧。两山门立,一桥横亘,双涧合流三折穿桥而出,泄为瀑布,喷雪奔雷直捣深潭。桥系天然花岗石,长约7米,大可五抱,龙形龟背,狭处阔仅半尺,西端有铜亭。


猜你喜欢

  • 息风山

    在今海南省东方黎族自治县东南。《明一统志》 卷82琼州府: 息风山 “在感恩县东一十里。山下有巨穴,深不可测。每飓风作,黎人祷之则止”。《清一统志·琼州府一》 谓息风山 “在感恩县东二十五里”。

  • 羊雅江

    即今四川岷江支流大渡河。《宋史·瀛国公纪》:德祐元年(1275),“知叙州李演将兵援嘉定府,遂解归,战羊雅江,兵败被执”。即此。

  • 奄遏下水海

    又作昂阿下水、下水。即今内蒙古凉城县东北岱海。《辽史· 天祚皇帝纪》: 保大四年(1124) 七月,“率诸军出夹山,下渔阳岭,取天德、东胜、宁远、云内等州。南下武州,遇金人,战于奄遏下水,复溃”。《三

  • 临江设治区

    1932年改临江行政区置,直属云南省。治所在今云南勐海县北九十六里勐往城子。民国 《云南省民政厅 〈有关各地郡县沿革调查〉 案卷》: “因治所居近澜沧江岸,更名临江。” 后因与辽宁、吉林二省临江县重名

  • 五通口

    在今湖北黄陂县南。《方舆纪要》卷76黄陂县“沙武口”条下:“县西南四十里又有五通口及小河口, 皆引流达江。”

  • 浰头镇

    即今广东和平县西北浰源镇。明于此置浰头巡司。

  • 威州

    ①唐武德五年 (622) 置,治所在怀集县(今广东怀集县)。辖境相当今广东怀集县 (除西北部分)。贞观元年 (627) 废。②唐贞观元年 (627) 改辽州置,为羁縻州,属幽州都督府。治所在威化县 (

  • 唐隆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益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东南三十里江源镇。长寿二年 (693)改为武隆县。神龙元年 (705) 复为唐隆县。先天元年 (712) 改为唐安县。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

  • 蛟湖墟

    即今江西樟树市西南蛟湖村。明嘉靖 《临江府志》 卷3: 清江县有蛟湖市。清同治 《江西全省舆图》 卷6: 清江县北有蛟湖墟。

  • 土门镇

    ①即今湖南临湘市南桃林镇。明置巡司于此。②即今湖北郧西县西北土门镇。清有把总驻防。(1)在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北部。面积126.6平方千米。人口2.7万。镇人民政府驻土门,人口2950。因古有土门洞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