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番禺县

番禺县

秦始皇三十三年 (前214) 统一南越后置,为南海郡治。治所即今广东广州市。《水经·泿水注》: “姚文式问云,何以为番禺? 答曰: 南海郡昔治在今州城中,与番禺县连接,今入城东南偏,有水坈陵,城倚其上,闻此县人名之为番山。县名番禺,倘谓番山之禺也。” 而 《初学记》 卷8引《南越志》 称: “番禺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此皆附会之辞。据 《山海经·海内南经》 载: “桂林八树,在番禺东。” 郭璞云: “今番禺。” 《续汉书·郡国志》 注引 《山海经》 作 “贲禺”。《文选 · 游天台山赋》 注引作 “贲隅”。《水经·泿水注》: “泿水东别径番禺,《山海经》 谓之贲禺者也。” 可知贲禺、贲隅或番禺应是古越语译音的不同写法。或释为盐村。秦末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东汉建安十五年 (210) 为交州治所。三国吴为广州治所。隋开皇十年 (590) 废。唐初复置,与南海县同为广州治。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入南海县。皇祐三年 (1051) 复置,仍为广州治。元与南海县同为广州路治。明、清为广州府治。民国初为广东粤海道治。1920年直属广东省。1921年于番禺县置市政厅,1925年置广州市。1933年移治今番禺市东北新造镇。1945年移今番禺市 (市桥镇)。1992年改设番禺市。


(番pān) 古旧县名。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置,治今广东省广州市。秦末龙川县令赵佗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王都此。秦、汉至南朝为南海郡治。隋并入南海县。武周长安三年(703年)复置,为广州都督府及岭南道治。五代为南汉兴王府治。宋为广州南海郡,并广南东路治。元为广州路治。明、清与南海县同治一城,并为广州府和广东布政使治。1912年裁府留县。1933年迁新造,1945年迁治市桥镇(番禺区治)。1959年撤销,1960年复置。1992年撤销,改设番禺市。


猜你喜欢

  • 二十二省

    清旧制内地分置十八省,边疆地区不置省。光绪中除蒙古、青海、西藏仍沿旧制外,新疆、台湾、奉天、吉林、黑龙江陆续建省,但不久台湾被日本侵占,故合内地原有十八省,共有二十二省。1928年改直隶省为河北省,奉

  • 郭璞岩

    在今四川乐山市东乌尤山西山岩。岩上有尔雅台。相传为郭璞注尔雅处,故名。实为东汉犍为郭舍人注尔雅处。《舆地纪胜》 卷146嘉定府: 郭璞书岩 “在乌尤山”。

  • 会宁镇

    隋开皇元年(581)改会宁防置,在今甘肃靖远县。唐武德二年(619)改置西会州。(1)古镇名。隋开皇元年(581年)以会宁防改置,即今甘肃省靖远县。唐武德二年(619年)升为西会州。(2)今镇名。在河

  • 洗马林

    元荨麻林,后讹为洗马林。又名西马营。明宣德十年 (1435) 筑城,属万全右卫。在今河北万全县西南五十里洗马林镇。《方舆纪要》 卷18万全右卫: 洗马林堡,“其镇河台为最冲,边外大谎堆桂柏山皆部长驻牧

  • 罗秀山

    在今广西南宁市北二十里。《舆地纪胜》卷106邕州: 罗秀山,“《皇朝郡县志》 云: 在宣化县北”。《方舆纪要》 卷110宣化县 “马退山” 条下: 罗秀山 “上有龙潭。山高峻,俯瞰北湖。亦曰罗山”。

  • 大基山

    在今山东莱州市东二十里。上有道士谷。元于钦《齐乘》卷1:“金明昌间刘国枢记云,大基山道士谷,后魏郑文公得道之地,流泉花竹,地占高敞,略无纤尘,郡之甲胜。”

  • 少习

    山名。在今陕西丹凤县东南。其下即武关。《左传》:哀公四年(前491),楚人谋北方,使谓阴地之命大夫士蔑曰:“将通于少习以听命。”杜注:“少习,商县武关也。”

  • 倒回谷

    又作蓝田谷。在今陕西省蓝田县东南。“关中八川”之中的灞水、浐水即发源于此。唐广德元年(763年)吐蕃陷长安,郭子仪军自牛心谷经此入商州。

  • 李坝集

    即今河南民权县西北八里老城村。旧属睢县。1928年置民权县于此。1948年县徙治田庄(今城关镇)。后俗称老县城,简称老城。

  • 声口溪

    即今浙江开化县西南池淮溪。《方舆纪要》卷93开化县:声口溪在“县西二十里。其上流为池淮溪……池淮溪又东为声口溪,复东南流十五里注于金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