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琅邪山

琅邪山

一作瑯邪,又作瑯琊。在今山东胶南市琅琊镇 (夏河城) 东南十里。《管子》: “齐桓公将东游,南至琅邪。” 《孟子·梁惠王》: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 吾欲观于转附朝儛,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史记·秦始皇本纪》: 始皇二十八年 (前219)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又,三十七年 (前210),“还过吴,从江乘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即此。西汉置琅邪郡以此名。


(1)又称琅琊山,古称摩陀岭。在安徽省滁州市区西南。《太平寰宇记》:“琅邪山在县西南十二里。其山始因东晋元帝为琅邪王避地此山,因名之。”一说西晋伐吴,命琅邪王司马伷出涂中,尝驻于此,因名。最高峰海拔317米,同名主峰236米。主要由石灰岩构成,喀斯特地貌发育。以琅琊山为名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还包括城西湖、姑山湖和三古(古关隘、古驿道、古战场)等景点。茂林、幽洞、碧湖、流泉为景观特色。有古建筑醉翁亭、丰乐亭、琅琊寺等,以及大量唐宋以来名家手书碑刻。辟有国家森林公园。(2)又称琅玡山、琅琊山。在山东省胶南市西南,面临黄海。为一形似平台的小丘,海拔183米。《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个琅邪台下。”即此。秦二世亦曾来此。古建筑早已坍毁,秦始皇石刻亦不存。秦二世石刻尚存,传为李斯所书,现存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自然景色优美。为崂山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 回龙寺市

    即今湖南新宁县东北八十六里回龙寺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新宁县图:县东北有新回龙寺。

  • 林源山

    即临沅山。在今广东曲江县北。《清一统志·韶州府》: 林源山 “在曲江县北。一名临沅山。亦名洹山。…… 《旧志》: 在县北七十里”。

  • 荣溪

    亦名荣川水。即今四川荣县、自贡、富顺等市县境之荣县河 (釜溪河)。《方舆纪要》 卷70富顺县: 荣溪 “在县西二十里。发源成都府仁寿县,过嘉定州荣县,合金川,入于蜀江”。

  • 沉犀河

    在今四川什邡、广汉县境。《清一统志·成都府一》:沈犀河“在什邡县西发源, 曰平桥河,东南流四十五里径县城北,又十里入汉州界为沈犀河,又东南四十里至州城东北合雁江, 又二十五里入石亭江”。

  • 青羊山

    ①在今河北赤城县东南。清光绪 《畿辅通志》 卷65: 青羊山 “千峰攒立,险峻异常”。②在今山西平顺县东北。《清一统志 · 潞安府》: 青羊山 “在潞城县东北六十里。多柏。下有七子洞”。

  • 虹县

    ①东汉改��县置, 属沛国。 治所在今安徽五河县西五十二里东刘集镇附近。东晋废。②唐武德四年 (621) 析夏丘县置,为仁州治。治所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仁和集乡。贞观八年(6

  • 呇磊浦

    在今广东徐闻县东南海安镇南。《方舆纪要》卷101徐闻县:呇磊驿“南有呇磊浦”。

  • 千佛岩

    在今四川广元市北十里嘉陵江东岸。明曹学佺《蜀中名胜记》卷24广元县:“本志:北十里千佛岩,即古龙门阁,先是悬岩架木,作栈而行,后凿石为千佛像,成通衢矣。”摩岩造像始于南北朝,迄于清,以唐为主。从南至北

  • 大柳砦

    在今安徽滁州市西北五十里曲亭乡北。《方舆纪要》卷29滁州:大柳砦在“州西北五十里。元末州人保聚于此。今为大柳树驿”。

  • 南夏墅镇

    即夏墅镇。今江苏武进县南二十里南夏墅乡。因地处县南,为别西夏墅镇,故名。在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南部、永安河两岸,西临洮湖。面积47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南夏墅,人口 2200。集镇宋时为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