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浙江金华市西北。《清一统志·金华府一》: 紫微岩 “在金华县西北三十里金华山西。一名讲堂洞。有石室,深广十丈。梁刘孝标弃官舍其下,撰 《类苑》,人呼为书堂岩”。
南齐置,属东莞琅邪二郡。治所在今江苏东海县或连云港市境。后废。
战国韩邑,后入秦。在今河北邯郸县西南五十里。《史记·秦本纪》: 昭襄王十三年 (前294),“向寿伐韩,取武始”。即此。西汉置武始县。古邑名。战国韩邑。在今河北省武安市南。《史记·秦本纪》:秦昭襄王十
又称滇池泽。即今云南中部之滇池。《史记·西南夷列传》: “至滇池, 方三百里, 旁平地肥饶数千里,以兵威定属楚。” 对滇池的解释,《文选·蜀都赋》 刘逵注引谯周 《异物
在今河北涞水县西北。《清一统志·易州二》:马水口“在涞水县西北二百里。其地山势雄壮,岩岫相连,旧称京师右辅。明永乐八年始设守军,景泰二年建北门正城,又建圈城于北岭上。嘉靖二十三年设守备把总,三十三年改
隋开皇十六年 (596) 置,属泽州。治所即今山西陵川县。《元和志》 卷15: “因川为名。” 大业初属长平郡。唐属泽州。蒙古至元三年(1266) 废,后复置陵川县。清雍正六年 (1728) 属泽州府
即磬锤峰。今河北承德市东北十六里棒锤山。《水经·濡水注》:武列水“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峰,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牧守所经,命选练之士,弯张弧矢,无能屈其崇标者”。即此。
清光绪二十八年 (1902) 置,属兴京府。治所在通沟口 (今吉林集安市)。民国初属奉天省东边道。1929年直属辽宁省。1934年属安东省。1949年属辽东省。1954年属吉林省。1965年改为集安县
又名四顶山。在今安徽肥东县南。《隋书·地理志》:庐江郡襄安县有四鼎山。《方舆胜览》卷48庐州:四顶山,“《郡国志》:魏伯阳炼丹之所”。《清一统志·庐州府一》 引《县志》:“山俯瞰巢湖,上有四峰特起。”
即今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湖东南列普瑟河上游。清徐松《西域水道记》卷4:“勒布什河西北流百三十余里有巴什罕河由南来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