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渤海国

渤海国

唐武后圣历元年 (698) 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建。初称振国 (一作震国),先天二年 (713),唐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初都今吉林敦化市敖东城,天宝末年(755) 东移上京龙泉府 (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东京城镇)。最盛时地方五千里,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辖境南到今朝鲜清川江中上游、龙兴江,东抵日本海,北至黑龙江境内,西至吉林西部,西南沿辽宁开原至丹东一线与唐相接。辽天显元年 (926) 为辽所灭,改称东丹。由契丹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耶律倍泛海入后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以今鸭绿江畔浑江市为中心建立安定国。辽圣宗时亦并入辽。


唐代中国东北以靺鞨粟末部为主体,结合其他靺鞨诸部和部分高句丽所建政权。武周圣历元年(698年)由粟末部首领大祚荣建立。初称振国(亦称震国)。先天二年(713年),唐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忽汗州都督,改称渤海。渤海按唐制立国,使用汉文。经济以农业为主。最盛时辖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设在乌苏里江东岸一带有四府十一州。首府上京龙泉府遗址在今黑龙江省宁安市西南渤海镇。辽太祖天显元年(926年)被辽所灭,改称东丹,辽太子耶律倍为东丹王。后迁辽河流域,都辽阳。耶律倍泛海入五代唐后,东丹建置渐废。部分遗民以鸭绿江畔今吉林省白山市为中心建立定安国,辽圣宗时亦并入辽。


猜你喜欢

  • 羊角水

    即今江西会昌县南湘水上源。 《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会昌县“湘水”条下:羊角水“在县南百二十里。旧名郎溪,东达武平县,南达程乡县,为县境噤喉。《志》云,羊角水又湘水上源也”。

  • 月牙泉

    在今甘肃敦煌市南十里鸣沙山麓。《清一统志·安西州》:月牙泉“南邻党河,渊渟澄澈,映月无尘,环以流沙, 虽遇烈风,而泉不为沙掩盖”。古称沙井,俗名药泉。在甘肃省敦煌市区南7千米鸣沙山北麓。泉呈月牙形,涟

  • 临潼县

    ①北魏置,属临潼郡。治所在今安徽泗县东南。孝昌中废。东魏武定初复置,后废。②北宋大中祥符八年 (1015) 改昭应县置,属京兆府。治所即今陕西临潼县。元属奉元路。明属西安府。民国初属陕西关中道。192

  • 城塘县

    隋开皇末置,属鄂州。治所在今湖北鄂州市西北白浒镇。《寰宇记》 卷112武昌县: 废城塘县“西有小城塘以为名”。大业九年 (613) 废。

  • 江口驿

    明置,即今安徽颍上县西北江口镇。《方舆纪要》卷21颍上县:江口驿“在县西北五十里。颍河东岸,为水陆要冲”。

  • 小平津

    黄河津渡名。在今河南孟津县东北。东汉中平元年(184)为镇压黄巾起义,在津上置关戍守,为八关之一。《后汉书·何进传》:中平六年(189),袁绍大诛宦官,“张让、段珪等困迫,遂将帝与陈留王数十人步出(洛

  • 硕噶城

    在今西藏工布江达县东北雪卡。《清一统志·西藏》 卫地诸城: 硕噶城 “在喇萨东南六百四十里”。藏语意为白山咀,酸奶色山咀。

  • 昂可剌

    元北境部族,又译盎吉剌。在今俄罗斯安加拉河及叶尼塞河中下游地区。《元史·地理志》 昂可剌者: “因水为名,附庸于吉利吉思,去大都二万五千余里。” 又载: 谦河流经吉利吉思境,“注于昂可剌河,北入于海”

  • 陵溪关

    在今贵州黎平县东。《方舆纪要》 卷121黎平府: 陵溪关在 “府东九十里”。

  • 胜峰山

    在今云南曲靖市西里许。《方舆纪要》 卷114曲靖军民府: 胜峰山 “在府城西。嶙峋耸拔,高出群峰。《志》 云,山脉来自金马,为群山长。旧名妙高山,明初颍川侯 (傅友德)、西平侯 (沐英) 与元平章达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