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即河沥溪镇。今安徽宁国县治河沥溪镇东部。明嘉靖《宁国县志》卷1 《津渡》:东津渡“旧名河沥溪,在县东五里”。②在今越南河内市东。《方舆纪要》卷112安南交州府:东泽渡“在东关县,即富良江渡口也。旧以
在今陕西洋县西北五里。《方舆纪要》 卷56洋县 “青谷” 条下: 筼筜谷 “谷多竹,因名”。宋文同筑亭其中,名曰披锦。苏轼有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
①在今湖北南漳县西南五十里。《寰宇记》卷145南漳县: 清溪山 “其山高峻。庾仲雍 《荆州记》 云: 临沮县清溪山,山东有泉。晋郭璞为临沮长,常游此,赋《游仙诗》 云: 清溪千余仞,中有一道士,即此也
在今浙江长兴县西四十里方山下。《清一统志·湖州府一》 “方山”条引《吴兴掌故》云:“陈武帝为信武将军, 自长城遣二千人夜下方山津,即此。”
清宣统元年 (1909) 改榆树县置,属吉林省。治所在孤榆树 (今吉林榆树市)。1913年降为榆树县。清宣统元年(1909年)升榆树县置,治今吉林省榆树市。属西北路道。1913年降为县。
在今福建顺昌县南。《方舆纪要》卷97顺昌县:“龙溪桥在县南。其地左负山,右临涧,路转山坳,始与桥直。宋绍定二年寇至,官军据桥为险,与寇战, 寇败走。桥久废,今仍架木, 以通往来。”
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牟平、海阳二县析置,治夏村(今山东乳山市)。1942年改置牟海县。山东抗日根据地设。1941年析牟平县南部与海阳县东部置(县级),治夏村(今山东乳山市夏村镇)。以两县首字得名
一名手山。在今辽宁兴城市东。明《辽东志》卷1:三首山在“(宁远卫)城东五里。有泉。形如人三首,故名”。泉水四时不竭。
元至元中置, 属威楚路。 治所在今云南双柏县西南嘉。明改置嘉县。
又名云岫山。在今广东新兴县东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新兴县:云宿山在“县东八十里。高百余仞,周百四十余里,瑶尝结巢于此。一名云岫山。成化初,按察副使毛吉追贼于此,遇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