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淅川县

淅川县

①北魏置,属淅川郡。治所在马蹬城 (今河南淅川县南丹江口水库中)。北周废。唐初复置,属淅州。贞观八年 (634) 废。五代梁复置,属邓州。元初废。明成化六年 (1470) 复置,属邓州。徙治今淅川县西南三十四里老城镇。清初属南阳府,道光十二年 (1832) 改为淅川厅。1913年改为淅川县,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61年徙治上集(今淅川县)。

②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迁州。治所在今湖北房县境。五年 (622) 废。


(1)古县名。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在今湖北省房县境。属迁州。五年废。(2)今县名。在河南省西南部,与湖北省相邻。属南阳市。面积2798平方千米。人口73.1万。辖12镇、4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北魏置淅川县,治今淅川县城南马蹬(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属顺阳郡。因境内淅水得名。西魏改顺阳郡为南乡郡。北周废淅川县。隋开皇初废南乡郡。唐武德三年(620年)复置淅川县,为淅州治。贞观八年(634年)废。五代梁再置淅川县,属邓州。元初废。明成化八年(1472年)又置淅川县,属南阳府,治今淅川县老城。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升为淅川厅,属南阳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又升为淅川直隶厅,属河南省。1913年降为淅川县,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南阳专区。1960年迁治上集(今城关镇)。1969年属南阳地区,1994年属南阳市。地处低山丘陵区,丹江、淇河、老鹳河、滔河、刁河流经境内,中部和东南部有丹江口水库。属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农产小麦、玉米、稻、花生、棉花、小辣椒、猕猴桃、龙须草、柑橘等。矿产有大理石、石膏、石英、耐火土、蓝石棉、沙金、磷等。工业有化工、冶金、采掘、工艺美术、机械、建材、印刷等。邓西公路斜贯全境,209国道斜穿西北境,丹江口水库可通航。古迹有香严寺、法海禅寺、下寺楚墓群、沟湾遗址、下王岗遗址等。


猜你喜欢

  • 丹灶墟

    ①即今广东江门市北丹灶墟。旧属新会县。清光绪《广州府志》卷69:新会县“墟市”有丹灶墟。1951年划归江门市。②即今广东南海市西丹灶镇。清光绪《广东舆地全图》:南海县西有丹灶。

  • 宋家泊堡

    明置,属汎河千户所。即今辽宁铁岭县西南四十五里宋家泡。《方舆纪要》卷37铁岭卫:宋家泊堡“在汎河所西十里”。

  • 毡的

    在今哈萨克斯坦锡尔河下游克孜勒奥尔达东南岸。《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 有 “毡的”。即此。

  • 洪杜县

    唐武德二年 (619) 置,属黔州。治所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西北龚滩镇北十八里。《元和志》 卷30洪杜县: “因县东一里洪杜山为名。”贞观三年 (629) 移治洪杜溪,麟德二年 (665) 移

  • 固镇

    ①北魏太和中置谷阳镇,即今安徽固镇县。后以音近演为固镇。明、清置固镇巡司。②即今甘肃徽县治。《资治通鉴》: 五代梁乾化四年 (914) 十一月,“癸未,蜀兴州刺史兼北路制置指挥使王宗铎攻岐、阶州及固镇

  • 昌图县

    1913年降昌图府置,属奉天洮昌道。治所即今辽宁昌图县西老城镇。民国 《昌图县志》 卷4: “昌图者,俗名榆树城,蒙古之长突额尔克也。”“长突额尔克” 又作 “昌图额尔克” 蒙古语意为绿色草原。县乃取

  • 陈婆渡市

    即今浙江鄞县南陈婆渡乡。清光绪《鄞县志》卷2《市镇》:陈婆渡“距城二十五里”。

  • 内蒙古

    清地区名。指内札萨克蒙古六盟之地。明末,漠南(包括兴安岭东)蒙古各部归附后金、清,编为旗,设札萨克管领;至康熙九年(1670),陆续增置至四十九旗,各旗牧地也先后划定。按各部地域,若干旗会为一盟,置盟

  • 白华山

    在今浙江舟山市普陀区普陀山南部。清许琰《普陀纪胜》:“白华岭在正趣峰下。”有巨石高三丈余,兀立山麓,上镌“白华山”三大字。

  • 安津堤

    在今湖南华容县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77华容县:安津堤“内有十台九堰, 皆利灌溉。正德中,堤坏,复修筑之。《水利考》:县境陂堰堤塘之属,凡九十有余,而安津尤为低洼,修防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