浯溪摩崖石刻
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四里湘江南岸浯溪。唐代诗人元结作铭,季康、瞿令问、袁滋用不同篆体书写刻石。大历六年 (771),颜真卿将元结作的 《大唐中兴颂》 写成楷书大字刻于崖壁。高3米,宽3.2米,共二十二行,全碑序、颂、题名,计三百三十二字。宋人称文奇、字奇、石奇,为摩崖 “三绝”。自唐以来,历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以至名将、僧、道,游此多留题刻。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湖南祁阳县西南四里湘江南岸浯溪。唐代诗人元结作铭,季康、瞿令问、袁滋用不同篆体书写刻石。大历六年 (771),颜真卿将元结作的 《大唐中兴颂》 写成楷书大字刻于崖壁。高3米,宽3.2米,共二十二行,全碑序、颂、题名,计三百三十二字。宋人称文奇、字奇、石奇,为摩崖 “三绝”。自唐以来,历代著名文学家、诗人、书画家以至名将、僧、道,游此多留题刻。1988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安寨坪。产铝。清道光中曾开采。后废。同治十二年(1873)复采,无成而止。
即古之松江。今江苏南部及上海市西部的吴淞江。为太湖最大支流。《吴地记》: “松江,一名松陵,又名笠泽。”
西藏古地名。即匹播。《张说之文集》载:“拨川王论弓仁者,源出于疋末城,吐蕃赞普之王族也。”地在今西藏穷结县穷结雪。
秦置,为颍川郡治。治所即今河南禹州市。西晋属河南郡。东魏兴和元年(539)为阳翟郡治。隋属襄城郡。唐属许州。北宋属颍昌府。金为钧州治。明初省入钧州。古县名。秦置,治今河南省禹州市。秦、汉为颍川郡治所,
为晋墓。在今河南洛阳市老城西关外周公庙北墙外。1936年夏被盗掘发现,出土石质墓志一块和金质女头饰数件,铜质镶玉腰带一根。1979年又一次进行了发掘。裴祗在 《晋书》 中无传,据墓志称: “晋故大司农
即今湖南株洲县(渌口镇)南五十里王十万乡驻地。唐于此置花石戍。
即今湖南花垣县西南二十二里团结镇。清光绪《湖南通志》卷1永绥厅图:西南有吉洞坪。
①即今安徽淮南市东十里,淮河南岸洛河镇。古为洛河入淮之口。《水经·淮水注》: “洛涧北历秦墟,下注淮,谓之洛口。” 《梁书·武帝纪》: 天监四年 (505) 二月,“遣卫尉卿杨公则率宿卫兵塞洛口”。即
①又名清原。春秋时晋地。在今山西稷山县东南。《左传》: 宣公十三年 (前596),“秋,赤狄伐晋,及清”。杜预注: “清,一名清原。”②春秋时齐地。在今山东长清县东南。《左传》:哀公十一年 (前484
一译孙他。在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西部。南宋赵汝适 《诸蕃志》 有专条记述。元汪大渊 《岛夷志略》 “爪哇” 条作孙剌。《明史·外国列传》 作顺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