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永宁山

永宁山

①原名泰宁山。在今河北易县西五十里。清乾隆元年(1736)因清世宗雍正陵在此,封为永宁山。

②在今浙江台州市黄岩区东。《寰宇记》卷98台州:黄岩县有“永宁山”。《舆地纪胜》卷12台州:永宁山“在黄岩县东五里。《旧志》云:因古县而名”。《方舆纪要》卷92黄岩县:永宁山“石壁峻特,四望皆方。一名方山”。

③在今浙江永嘉县南瓯江北岸。《史记·东越列传》:“都东瓯。”《索隐》:“姚氏云:‘瓯,水名。’《永嘉记》:‘水出永宁山,行三十余里,去郡城五里入江。’”明嘉靖《温州府志》卷2:永宁山“在(温州)城北十里。陶弘景隐此”。

④在今湖南平江县北六十里。《明一统志》卷62岳州府:永宁山“四壁削成,履云梯飞栈,而后可跻其端。沃野可耕,断戈朽镞,时出于土”。


猜你喜欢

  • 万松源

    在今浙江兰溪市西。《方舆纪要》卷93兰溪县:万松源在“县西四十里。山绕谷深,源口盘固,可以避乱”。

  • 屯溪镇

    即今安徽黄山市。明置巡司于此。《明史·地理志》 休宁县:“东南有��厦巡检司,后移于屯溪。”1949年改置屯溪市。1987年改为黄山市。

  • 槀丘堡

    在今陕西彬县西十八里。《元和志》 卷3新平县: 槀丘堡 “东、西、南三面石坡峭峻高十丈,北面筑城高二丈。武德二年置,贞观七年废”。

  • 息县

    ①春秋时楚灭息国后置,治所在今河南息县西南。《左传》: 哀公十七年 (前478),“彭仲爽,申俘也,(楚) 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西汉改为新息县。②明洪武初改息州置,属颍州。治所即今河南息县。七

  • 郑白渠

    即郑渠和白渠的合称。《班固·西都赋》:“郑白之沃,衣食之源。” 郑渠为韩水工郑国为秦所凿; 白渠为汉赵中大夫白公所凿。

  • 板桥镇

    ①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南三十里板桥镇。南宋 《景定建康志》 卷16: 板桥市在城西南三十里。清 《江宁府七县地形考略》 中 《江宁县境界址考》:“大胜关、板桥……诸镇,俱接近江边。江船至此均可收泊。”②唐

  • 杉木岭

    在今贵州石阡县西。《清一统志·石阡府》:杉木岭“在府城西南废葛彰司(治今河坝场)北六十里。岭上多产异杉,因名”。

  • 毛寿山

    在今湖南桂阳县西二十里。《方舆纪要》卷80桂阳州“九鼎山”条下:毛寿山 “五代时亦出铅,宋废”。

  • 三嶷山

    在今山西临猗县西北三十里。《隋书·地理志》:河东郡桑泉县有“三嶷山”。《寰宇记》卷46临晋县:三嶷山“三山鼎足,因名”。古山名。即今山西省临猗县西北大嶷山、小嶷山。《太平寰宇记》:其山“三山鼎足,因名

  • 皖山

    即潜山。今安徽潜山县西北天柱山。《新唐书·地理志》: 怀宁县 “有皖山”。北宋王安石有《望皖山马上作》 诗。即“天柱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