柘沟集
即今山东泗水县西北二十六里柘沟镇。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1 《舆图志》: 泗水县西北有柘沟集。
即今山东泗水县西北二十六里柘沟镇。清光绪 《山东通志》 卷1 《舆图志》: 泗水县西北有柘沟集。
北魏神䴥元年 (428) 改南太平郡置,属同州。治所在今山西新绛县。辖境相当今山西新绛、曲沃等地。太和十八年 (494) 改为正平县。
①在今江西上饶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上饶县: 柴门关 “在县北百里,通江南婺源县之要道”。②在今甘肃文县西北一百里。清光绪 《甘肃新通志》 卷9: “负山临河,峭壁镌 ‘秦蜀咽喉’ 四字,出
在今山东青州市西南。《水经·淄水注》:“阳水又东北流,石井水注之。水出南山。山顶洞开,望若门焉,俗谓是山为劈头山。其水北流注井,井际广城东侧,三面积石,高深一匹有余,长津激浪,瀑布而下,澎赑之音,惊川
夏有鬲氏。在今山东平原县西北武家庄。《左传·襄公四年》 载:后羿为寒浞所杀,其大臣“靡奔有鬲氏”。后“靡自有鬲氏收(斟灌、斟寻)二国之烬,以灭浞而立少康”。即此。春秋时为齐国鬲邑,秦置鬲县。
即今四川岳池、武胜二县境之街子河,为嘉陵江支流。《寰宇记》 卷138岳池县: 岳安山,“岳池之水出焉”。《清一统志 · 顺庆府》: 岳池水,“ 《旧志》: 岳池水源出姜山,流三十五里至岳池县城东,转南
北宋置,属邕州左江道。在今广西龙州县西北武德乡。元废。北宋置,治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西北武德。后废。
①秦置,属三川郡。治所在今河南洛阳市西涧水东岸。西汉属河南郡。西晋末废。东晋义熙末复置,北魏太和中属河南尹。东魏天平初改属新安郡,二年 (535) 改名宜迁县,为河南郡治。北周复名河南县。大业初徙治东
古辰州境五条水的总名。《水经·沅水注》:“武陵有五溪,谓雄溪、溪、无溪、酉溪,辰溪其一焉。夹溪悉是蛮左所居,故谓此蛮五溪蛮也”。《后汉书·马援传》 章怀太子注引郦注作“
春秋卫邑。在今河南浚县北。《春秋》: 定公十四年 (前496),“公会齐侯、卫侯于牵”。杜注: “魏郡黎阳县东北有牵城。”古邑名。《公羊传》作“坚”。春秋卫邑。在今河南省浚县北。《春秋》定公十四年(前
十六国前凉置,属武兴郡。治所在今甘肃永昌县西二十里水磨关南二里水寨城 (俗称白虎城)。北魏改名彰县。古县名。十六国前凉置,治今甘肃省永昌县西,属武威郡。北魏时改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