枋山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枋山乡。据钟桂兰等纂 《屏东县志》 说: “枋山二字土音即枋山,传系古代枋山村附近崩山次头山突告崩裂,因而得名。以崩山字义不雅,改称枋山。” 日本占领期间设枋山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设枋山乡。
即今台湾省屏东县东南枋山乡。据钟桂兰等纂 《屏东县志》 说: “枋山二字土音即枋山,传系古代枋山村附近崩山次头山突告崩裂,因而得名。以崩山字义不雅,改称枋山。” 日本占领期间设枋山庄。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改设枋山乡。
①唐高祖李渊的陵墓。在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五十里。宋敏求 《长安志》 卷 20 三原县:献陵 “在县东一十八里龙池乡唐朱村,封内二十里”。②在今北京市昌平县北天寿山西峰下。明十三陵之一,在长陵西北一里。为
即阿速。在今高加索以北,顿河下游一带。《元史·地理志·西北地附录》:“岁丁巳, 出师南征,以驸马剌真之子乞歹为达鲁花赤,镇守斡罗思、阿思。即此。
在今广东汕头市东南达濠区广澳乡东海湾。《明史·李锡传》:隆庆间,与俞大猷讨海寇曾一本,“遇贼柘林澳,三战三捷,贼遁马耳澳复战”。
①在今福建上杭县北。《方舆纪要》卷98汀州府上杭县:七峰山“在县城北三里。七峰岌嶪,翠丽可爱。一名七星山,为邑后镇”。②一名七石山。在今河南方城县北三十里。《方舆纪要》卷51方城县:七峰山“上有七峰列
唐武德六年(623)于延福县境侨置,治所在今陕西绥德县东境。贞观二年(628)省入延福县。
在今台湾省宜兰县南。《清史稿·地理志》 台北府:“苏澳门”等“并在宜兰县南,俱入于海”。
明嘉靖初置,属施南宣抚司。治所在今湖北宣恩县东南。清雍正十三年(1735)废。
明弘治中置,属山丹卫。在今甘肃山丹县东南九十里大黄山。《方舆纪要》卷63山丹卫“永兴堡”条下:“又东南有暖泉、大黄山等堡。”
亦名牟珠洞。在今贵州贵定县西十五里。《清一统志·贵阳府》: 凭虚洞 “旧名母猪洞,明丘禾实易以今名。洞中周如华盖,石乳滴成岩窦,奇胜难名”。
即今福建连城县西南新泉乡。1931—1934年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新泉县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