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枋堰

枋堰

一名枋头。东汉建安九年 (204) 曹操修筑,在今河南浚县西南五十六里前枋城村。《水经·淇水注》: “淇水又南,历枋堰。……魏武王于水口,下大坊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故时人号其处为枋头。是以卢谌 《征艰赋》 曰: ‘后背洪枋巨堰、深渠高堤’ 者也。自后遂废,魏熙平中复通之。故渠历枋城北,东出,今渎破故堨,其堰悉铁柱,木石参用。”


猜你喜欢

  • 营城子站

    即今吉林九台市东营城镇。《清史稿·地理志》: 吉林府吉长铁路有 “营城子” 站。

  • 西津桥

    又名飞骑桥。在今安徽合肥市东北,古逍遥津上。《水经·施水注》:“东有逍遥津,水上旧有梁。”《三国志·吴书·孙权传》: 建安二十年(215),“权反自陆口,遂征合肥。合肥未下,撤军还。兵皆就路,权与凌统

  • 柿河

    即今湖北竹溪县南汇湾河。为堵河上源。《方舆纪要》 卷 79竹溪县 “南江河” 条下:“ 《志》 云,柿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流入竹山县界。”

  • 皋门桥

    西晋元康初建于谷水上。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潘岳 《西征赋》: “驻马皋门。” 《水经·谷水注》: “晋惠帝造石梁于水上……谓之皋门桥。”

  • 留宾场

    即今四川南溪县东北三十里留宾乡。清嘉庆 《南溪县志》 卷 3: 留宾场 “在县东北三十里”。民国 《南溪县志》 卷1: 留宾场 “元时明玉珍据蜀,名游兵镇。明永乐时更今名,清雍正二年复设场”。

  • 端氏

    战国晋邑,即今山西沁水县东北固县。《史记·赵世家》: 成侯十六年 (前359),“与韩、魏分晋,封晋君以端氏”。即此。西汉置端氏县。古邑名。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省沁水县东北。《史记·赵世家》:成侯十六年

  • 南中旗

    即土尔扈特南中旗。旗府驻地在今青海兴海县西南,后迁今青海海晏县西北。

  • 西峡江

    在今福建长乐市西。《方舆纪要》卷96福州府:西峡江在“府东南六十里。受永福县印溪之水,流经此,接仙崎江。又东流十余里,东峡江亦流合焉。东峡即南台下流也。亦曰峡江,两山夹峙,上合诸水,下通潮汐,阔十余里

  • 仓乐山

    在今湖北竹山县东北。《舆地纪胜》卷86房州:仓乐山“在竹山县东北百余里。《旧经》云,昔有邑人徐元周,家富积粟于此。后遇饥馑,民乏食,发仓粟以救饥。乡人德之,故名此山”。

  • 布拖场

    即今四川布拖县。民国《西昌县志》有布拖。以布拖坝子为名。1953年设凉山彝族自治区布拖办事处,1955年改为布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