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有庳

有庳

古地名。庳一作“鼻”。又名鼻墟、鼻亭。在今湖南道县北。《孟子·万章上》:“象至不仁,封之有庳。”《史记·五帝本纪》:“封弟象为诸侯。”《正义》引 《括地志》称:“鼻亭神在营道县北六十里。”但《水经·湘水注》 载:“应水又东南流,径有鼻墟南。王隐曰:应阳县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言象所封也。”应阳县故治在今湖南东安县东北之芦洪市,则有庳应在芦洪市之东。


又作有鼻墟(《水经注·湘水》)、鼻墟(《水经注》引王隐说)、鼻亭(《括地志》)。在今湖南省道县北,接永州市界。相传舜封象于此,古有象祠,唐元和中道州刺史薛伯高毁之。


猜你喜欢

  • 平蛮郡

    东晋改平夷郡置,属宁州。治所在平蛮县(今贵州毕节市境)。南朝梁末废。东晋以平夷郡改名,治平蛮县(今贵州毕节市境)。南朝梁末废。辖境相当今贵州省毕节、黔西等市县及云南省镇雄县一部分。

  • 伊西洱库尔淖尔

    一作叶什勒池。即今帕米尔高原叶什库里湖。《清一统志·喀什噶尔》:叶什勒池“原名伊西洱库尔淖尔,在布隆池西四十里。水势深广,万山环绕,北通安集延,西限葱岭,南抵拔达克山。乾隆二十四年,副将军富德穷追逆回

  • 东港线

    即台湾铁路东港线。从屏东至东港。长6.2公里。是屏东线至东港的支线。1937年动工修筑,1941年建成。

  • 三岔沟

    ①在今陕西志丹县北九十里。《方舆纪要》卷57保安县:三岔沟“涸溢不时,水涨则注于吃莫河,通于洛河”。②在今甘肃武威市东南。《方舆纪要》卷63凉州卫:三岔沟“在卫东南。成化中,土达满四作乱,四本名俊,明

  • 上湖

    ①在今江苏常州市东原芙蓉湖西北部。《寰宇记》卷92常州无锡县:“上湖一名射贵湖,一名芙蓉湖,一谓之无锡湖,在晋陵、江阴、无锡三县界,东去州五十九里。东南流为五泻水。”《清一统志·常州府一》 “芙蓉湖”

  • 浮石潭

    在今浙江衢州市北衢江中。《方舆纪要》卷93西安县: 浮石潭 “在县东北五里信安溪中。有石高丈余,水大至亦不没。潭下有帝王滩,相传明太祖自江右旋师过此,尝驻跸焉,士民荣之,因以为号”。1968年于此建成

  • 大良堡

    即今广东顺德市。《明史·地理志》 广州府顺德县:“景泰三年,以南海县大良堡置。”在今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明景泰三年(1452年)置顺德县治此。

  • 张公洲

    ①故址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南。《寰宇记》卷90江宁县:张公洲“在县南四里,周回三里”。《梁书·武帝纪》:太清二年(548),侯景攻陷东府城,“安北将军鄱阳王范遣世子嗣、雄信将军裴之高等帅众入援,次于张公洲

  • 洪源郡

    唐天宝元年 (742) 改黎州置,治所在汉源县 (今四川汉源县北九襄镇)。辖境相当今四川汉源、石棉、甘洛三县及越西、冕宁二县北部,泸定县南部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黎州。

  • 光陵

    唐穆宗李恒的陵墓。在今陕西蒲城县北。《新唐书·地理志》 奉先县:“光陵在北十五里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