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息县

息县

①春秋时楚灭息国后置,治所在今河南息县西南。《左传》: 哀公十七年 (前478),“彭仲爽,申俘也,(楚) 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西汉改为新息县。

②明洪武初改息州置,属颍州。治所即今河南息县。七年 (1374) 改属光州。民国初属河南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在河南省东南部。属信阳市。面积1835平方千米。人口91.8万。辖6镇、16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西周为息国。春秋楚灭息国置息县(治今息县县城西南)。《左传》隐公十一年(前712年):“息侯伐郑,郑伯与战于竟,息师大败而还。”又,庄公十四年(前680年):“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西汉改置新息县,治今息县县城西南,属汝南郡。《汉书·地理志》注:“孟康曰:‘故息国,其后徙东,故加新云。’”东汉、三国魏、晋因之。南朝宋分置北新息(治今息县县城东)、南新息(治原新息县城)二县。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置东豫州,治广陵城(今息县县城)。南朝梁大通元年(527年)改东豫州为西豫州,太清元年(547年)又改名淮州。东魏武定七年(549年)复名东豫州。北齐废北新息县,改南新息县为新息县。北周改东豫州为息州。隋大业二年(606年)废息州。唐初复置,贞观初废。宋属蔡州。金复置息州。蒙古中统三年(1262年)废息州,四年复置;至元三年(1266年)废新息县。明洪武初改息州为息县,治今址。初属颍州,洪武七年(1374年)属光州。清属光州直隶州。1913年属豫南道,1914年属汝阳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9年属潢川专区,1952年属信阳专区,1969年属信阳地区,1998年属信阳市。地处大别山前岗地丘陵和淮河冲积平原区,淮河流经东南边缘和南部,闾河流经东部边缘和北部。属北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小麦、稻、大豆、棉花、花生、红麻,特产香稻丸(米)。工业有机械、化肥、麻纺、水泥等。106国道纵穿东部,罗淮公路横贯中部。古迹有息国故城遗址、秦楼遗址、赖子墓、赖国故城等。


猜你喜欢

  • 杜尔伯特中后旗

    清乾隆十八年(1753)设,属蒙古科布多。旗府驻地在今蒙古国乌布苏省乌布苏诺尔湖南。

  • 许家岭市

    即今安徽宿松县东南许岭镇。光绪《大清直省地舆全图》:宿松县东南有许家岭。

  • 建昌州

    元元贞元年 (1295) 升建昌县置,属南康路。治所在建昌县 (今江西永修县西北艾城)。明洪武初降为县。元元贞元年(1295年)升建昌县为州,治今江西省永修县西北艾城。属南康路。辖境约当今江西省永修、

  • 洄溪

    在今湖南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黑山口乡,合冯水入沱。唐元结有 《说洄溪招退者》 诗。《方舆胜览》卷24道州: 洄溪 “在江华县三十三里四山之间,乳窦松膏之所渍,泉甘宜稻,饮之者寿”。

  • 方渠县

    西汉置,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肃环县南七十里。《元和志》卷3方渠县:“因渠为名。”东汉废。唐景龙元年(707)复置,属庆州。移治今甘肃环县。《资治通鉴》:唐贞元十三年(797),“上以方渠、合道、木波皆

  • 西张寨

    五代时置,属寿阳县。在今山西寿阳县西北。金兴定四年(1220)改置晋州。

  • 泮水场

    即今贵州遵义县 (南白镇) 西泮水镇。清道光 《遵义府志》 卷6遵义县: 泮水场在 “城西百四十里”。

  • 济咙

    即济隆城。今西藏吉隆县东南吉隆。清松筠《西招纪行诗》 注: “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济咙边隘。”

  • 黄沙镇

    即今安徽泾县东南六十里黄沙坑。《资治通鉴》: 唐武德六年 (623) 十一月甲申,“舒州总管张镇周等击辅公祏将陈当世于猷州之黄沙,大破之”。即此。(1)古镇名。在今安徽省泾县东黄沙岭下。唐武德六年(6

  • 扶苏城

    在今河南商水县西南。《寰宇记》卷10商水县:扶苏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史记》云:‘陈涉起兵, 自称公子扶苏,从人望也。’盖涉筑此城”。今陕西省绥德县城的别称。唐韦庄《绥州作》诗有“扶苏城上月如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