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县
1927年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四县置,属河南省。治所在辛营(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十四里平等乡)。1932年废入伊川县。
旧县名。1929年由嵩县之莘营、莘渠、鸣皋、石碢、常峪、潢、西岩各里,乾河村各村;洛阳县之坤区全区与巽区之一部及宜阳县之泊泊、受安各里与泊一里一部并伊阳县山北8镇析置。取“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治莘营(新营,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平等乡)。1931年撤销,并入伊阳、嵩、宜阳、自由四县,旋又裁入伊川、伊阳二县。
1927年析洛阳、嵩县、伊阳、宜阳四县置,属河南省。治所在辛营(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十四里平等乡)。1932年废入伊川县。
旧县名。1929年由嵩县之莘营、莘渠、鸣皋、石碢、常峪、潢、西岩各里,乾河村各村;洛阳县之坤区全区与巽区之一部及宜阳县之泊泊、受安各里与泊一里一部并伊阳县山北8镇析置。取“自由、平等、博爱”之义。治莘营(新营,今河南伊川县西南平等乡)。1931年撤销,并入伊阳、嵩、宜阳、自由四县,旋又裁入伊川、伊阳二县。
即今云南宾川县西南三十五里宾居乡。明置巡司于此。
即今山东高唐县东南杨屯乡。《清一统志·东昌府一》:杨官屯桥“在高唐州东二十五里,跨通济河。每夏秋水涨作筏以济”。
元至元十一年(1274)置,属邓川州。治所在今云南洱源县南二十六里凤羽。明初仍存,后废入浪穹县。古县名。元降凤羽郡置,治今云南省洱源县南凤羽镇。属邓川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并入浪穹县。
即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南花江镇。民国时设县佐。
明置,属广宁左屯卫。在今辽宁凌海市西北。《方舆纪要》卷37广宁左屯卫:大茂堡在“卫东北四十里。其南曰流水堡,有苇子沟可以按伏, 自堡而东接义州之大定堡”。
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北。《方舆纪要》 卷73酉阳宣抚司: 胡子崖 “在司北百里。崖下路通司治,行者过此,有水自崖悬流,可以济渴”。
五代梁开平二年 (908) 吴越改唐山县置,属杭州。治所在今浙江临安县西九十八里昌化镇。五代唐同光初复名唐山县。古县名。五代梁开平二年(908年)改唐山县置(一说改名吴昌县),治今浙江省临安市西昌化镇
在今福建莆田县东北四十里。《清一统志·兴化府》:迎仙溪“源出北荻芦溪,东合蒜溪诸水,至江口入海”。
北周武帝时置,属西宁州。治所在台登县(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辖境相当今四川冕宁县及喜德县部分地。隋开皇三年(583)废。北周武帝置,治台登县(今四川冕宁县南泸沽镇),辖境约当今四川省冕宁县一带。隋开
在今云南绿春县南二十八里。1935年纳楼土司于此设管理三勐地方的衙门,为三勐行政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取祥瑞之意,命名嘉禾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