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洪
在今湖北崇阳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6崇阳县: 崇阳洪 “在县北二十五里。自通城县汇诸山溪之水入县境,经壶头山下亦曰崇阳港,两山相夹,水中多石,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徐州吕梁之险,下流亦合于隽水。《志》 云,崇阳河源自隽水及宁州修水,合桃溪水流出至壶头山下是也”。
在今湖北崇阳县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76崇阳县: 崇阳洪 “在县北二十五里。自通城县汇诸山溪之水入县境,经壶头山下亦曰崇阳港,两山相夹,水中多石,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徐州吕梁之险,下流亦合于隽水。《志》 云,崇阳河源自隽水及宁州修水,合桃溪水流出至壶头山下是也”。
一作胡怜站。元置。在今俄罗斯境黑龙江下游共青城东格林河口忽林屯。明改为忽林站。
1947年1月由阳武、原武二县合并设置,治阳武 (今河南原阳县)。旋裁撤,复置阳武、原武二县。旧县名。1947年由阳武、原武两县合并设立,治阳武(今河南原阳县驻地城关镇)。旋裁撤,复置阳武、原武两县。
在今浙江余杭市东南。《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 天玺元年 (276),“吴郡言临平湖自汉末草秽雍塞,今更开通。长老相传: 此湖塞,天下乱; 此湖开,天下平”。宋 《淳祐临安志》 卷10临平湖: “
五代南汉乾亨初升齐昌县置,治所在今广东五华县西北华城镇东北。北宋天禧二年(1018)复为齐昌县。五代南汉乾亨元年(917年)置,治今广东省兴宁市境内。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废。
三国魏置,属南安郡。治所在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北魏太平真君八年(447)废。古县名。三国魏置,治今甘肃省陇西县东南。属南安郡。北魏属南安郡。太平真君八年(448年)废。
今安徽裕溪河含山县境段之俗称。《方舆纪要》卷29含山县:三叉河在“县南八十里。其水西通巢湖,东通大江,北通铜城闸,因名。《志》云:天河经流合海子口、黄洛河、运漕河,迤逦经此,又铜城闸别流南出,汇为一河
亦作马场河。在今安徽无为县东北六十里。濡须水分流。《方舆纪要》卷26无为州:马肠河在“州东北六十里,其上流二十里曰运河,西接巢湖,东汇于马肠河,达于江”。《明史·太祖纪》:元至正十五年(1355),朱
①古为阳泉水。即今山西阳城县北芦苇河。《方舆纪要》卷43沁水县:芦河“在县南。源出鹿台山,流经阳城县东十八里,合于沁水”。②即今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东乌尔虎河(乌拉根高勒)。《清一统志·乌珠穆沁部》:芦
在今安徽颍上县南二十五里淮河北岸。《方舆纪要》 卷21颍州颍上县: 庙台渡 “淮河津济处也”。
清雍正二年(1724)改真安州置,属四川遵义府。治所即今贵州正安县。雍正七年(1729)随遵义府改属贵州。1913年改为正安县。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真安州置,治今贵州省正安县。属遵义府。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