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岘山

岘山

①即今江苏镇江市西南大小岘山。《宋书·符瑞志》:“宋武帝永初元年九月庚辰,甘霖降丹徒岘山。”元《至顺镇江志》卷7:岘山“在(丹徒)县西南五里”。

②在今浙江湖州市南五里。《寰宇记》卷94:岘山“本名显山,晋太守殷康于山下起显亭。以唐庙讳改之”。

③一名三丘山。即今浙江东阳市南双岘峰。《元丰九域志》卷5:婺州东阳县“有岘山”。《方舆纪要》卷93东阳县:三丘山在“县南八里……晋义熙间,殷仲堪为守,尝登此,郡人比之羊叔子,因名岘山”。

④在今山东烟台市宁海镇东北二十里。《寰宇记》卷20牟平县:岘山“与卢山相连,上有东牟侯祠。按:晏谟《齐记》云:卢山东北有东牟大岘山”。

⑤一作凿砚。在今河南信阳县南。《明史·地理志》:信阳州“有岘山”。

⑥又作岘头山。在今河南灵宝市东北。《新唐书·地理志》 陕县:“有岘山。”《方舆纪要》卷48灵宝县:岘山“在县东三十五里,山连陕州界。曹阳水出焉。形似襄阳岘山,因名”。

⑦一名岘首山。在今湖北襄樊市南。《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坚讨荆州,击破刘表将黄祖,“追渡汉水,遂围襄阳,单马行岘山,为祖军士所射杀”。《晋书·羊祜传》:“祜乐山水,每风景,必造岘山,置酒言咏,终日不倦。”及祜卒,“襄阳百姓于岘山祜平生游憩之所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又称南岘山、岘首山。在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南。东临汉水,为襄阳南面要塞。据《襄阳县志》:“本名小山。府志谓有三岘,而此为首,故名岘首。”西晋羊祜镇襄阳时曾登临此山,有“江山依旧、人生短暂”之感。东晋梁州刺史桓宣于山上筑城戍守。唐孟浩然有《与诸子登岘山》诗。为石灰岩山地,最高点海拔117米。山上多植桃和苹果树。有岘首寺遗址。西麓有襄东公路经过,东麓有焦枝铁路岘首山隧道。


猜你喜欢

  • 怀和砦

    北宋崇宁三年(1104)以丁令谷置,属积石军。在今青海贵德县北。后废。

  • 图赖昭站

    又作陶赖昭。清置,即今吉林松原市东南陶赖昭镇。《清一统志·吉林二》 “金州鄂佛罗站”条下: “蒙古站又西北五十里至图赖昭站。”

  • 石壕场

    即今四川綦江县南石壕镇。清同治《綦江县志》卷1:石壕场“西南二百四十里”。

  • 西阳镇

    即今陕西三原县东北西阳镇。清乾隆《三原志》卷2:西阳镇“浮阳一乡,居民会集之所。清浊二水道贯城而过,市廛亦胜”。(1)在吉林省永吉县中部偏南。面积214平方千米。人口1.9万。镇人民政府驻西阳,人口

  • 皮牢

    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北二十五里牢寨村。《史记·赵世家》:赵成侯十三年(前362),“魏败我浍,取皮牢”。战国赵邑。在今山西省翼城县东北。后属秦。《史记·秦本纪》:秦昭王四十八年(前259年),“

  • 地坛

    亦名方泽坛、方丘坛。在今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明嘉靖九年(1530)建。为明、清帝王夏至日祭皇地祗神之地。清《日下旧闻考》卷57引《明典汇》:“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1925年辟

  • 大安墟

    即今广东陆丰县北大安镇。清乾隆《陆丰县志》卷2:邑北有大安墟。

  • 复 (復) 宁溪

    即今四川高县东之南广河。《明史·地理志》 高县: “东有复宁溪,即黑水之上流。” 《明一统志》 卷69叙州府: 复宁溪 “在高县治东。自珙县发源,下抵庆符,可通舟楫”。

  • 阌乡

    在今河南灵宝市西北文底。《汉书·戾太子传》: “以湖阌乡邪里聚为戾园。” 注: “孟康曰: 阌,古閺字, 从门中旻。 建安中, 正作阌。” 《续汉·郡国志》: 湖县 “有閺乡”。 《水经·河水注》:

  • 湘川驿

    在今贵州遵义市东。《方舆纪要》 卷70遵义府遵义县: 湘川驿在 “府东二里湘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