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宾州

宾州

①唐贞观五年 (631) 置,治所在岭方县(今广西宾阳县东南古城村)。《舆地纪胜》 卷115宾州: “ 《郡国志》: 宾州以宾水得名。” 辖境相当今广西宾阳县地。天宝元年 (742) 改为安城郡,至德二载 (757) 改为领方郡,乾元元年 (758) 改为宾州。北宋开宝五年 (972) 废。次年复置,移治今宾阳县北十里新宾镇。元初升为宾州路,后复降为宾州。明洪武二年(1369) 以州治岭方县省入。清雍正三年 (1725) 升为直隶州。辖境相当今广西宾阳、来宾、上林、武宣等县地。十二年 (1734) 降为散州,属思恩府。1912年改为宾县,寻改宾阳县。

②辽统和十七年 (999) 置,属辽阳府。治所在今吉林农安县东北红石垒 (在伊通河注入松花江处西南)。辖境约当今吉林伊通河与松花江合流处一带。后废。元、明置驿站于此。


(1)唐贞观五年(631年)置,治领方(今广西宾阳县南)。辖境相当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宾阳县地。天宝元年(742年)改为安城郡,至德二载(757年)改领方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宾州。宋以后扩大。元升为路,辖境相当今宾阳、上林二县及来宾市西部等地。后复降为州。明初以州治领方省入。清雍正三年(1725年)升为直隶州。辖境扩大,相当今宾阳、来宾、上林、武宣等县市地。十二年降为散州,不辖县。宣统三年(1911年)改为宾县。(2)辽统和十七年(999年)置,治今吉林省农安县东北松花江和伊通河交汇处红石垒附近。天庆四年(1114年)属金。金废。


猜你喜欢

  • 仆固州都督府

    唐置,寄治朔方县界。约在今陕西靖边县境。

  • 恩平堡

    即今广东恩平市。《方舆纪要》 卷101肇庆府恩平县 “恩平故城” 条: “ 《城邑考》,今县城本恩平堡,成化二年筑砖城,置恩平堡巡司于此,寻升为县。”

  • 慈涧水

    一作少水。即今河南新安县东三十里磁河。《水经·谷水注》: “谷水又东,少水注之……世谓之慈涧也。”

  • 隆中

    在今湖北襄樊市襄阳西。《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亮躬耕陇亩,好为 ‘梁父吟’。” 裴注引 《汉晋春秋》 曰: “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 《水经·沔水注》: “沔水又东径

  • 郢城

    三国吴夏口城,南朝宋置郢州于此。在今湖北武昌城区蛇山。《宋书· 沈攸之传》: 昇明元年 (477),沈攸之起兵于江陵,“因攻郢城”。即此。

  • 同普

    即今西藏江达县东北同普。清宣统元年(1909)设同普委员管辖,属四川省。宣统三年(1911)置同普县。

  • 腾冲 (衝) 军民指挥使司

    明正统十年(1445) 升腾冲守御千户所置,属云南都司。治所即今云南腾冲县。辖境比今云南腾冲县大。嘉靖十年(1531)废司改腾冲卫。

  • 九边

    明代北方九个军事重镇的合称。初设辽东、宣府、大同、延绥(一称榆林)四镇,继设宁夏、甘肃、蓟州三镇,又太原与固原以近边亦称二镇,合称“九边”。明魏焕有《皇明九边考》。明王朝为了防御游牧部族的侵扰,在北部

  • 路头山

    一名漏头山。在今湖北黄梅县西十里。《方舆纪要》 卷76黄梅县: 漏头山 “平旷可屯兵。宋末侨置县于中洲,即此”。

  • 买卖街

    亦名梨树城。即今吉林梨树市。民国熊知白《东北县治纪要》辽宁梨树县:“光绪四年设奉化县治, 号称县市为买卖街,商业颇盛。民国三年改称梨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