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宣汉县

宣汉县

①东汉和帝时置,属巴郡。治所即今四川达川市。建安六年 (201) 属巴西郡。三国蜀汉属宕渠郡,寻属巴西郡。西晋初废。惠帝时复置,属宕渠郡。南朝宋为巴渠郡治。西魏废帝二年 (553) 改为石城县。

②南朝宋侨置,属南宕渠郡。治所在今四川南充市北。梁废。

③南朝梁大同元年 (535) 置,为伏虞郡治。治所在今四川仪陇县东。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为伏虞县。

④西魏废帝二年 (553) 置,属南晋郡。治所在今四川宣汉县东北。北周属永昌郡。隋属通川郡。唐武德元年 (618) 为南并州治。贞观元年 (627) 移治今宣汉县西北,属通州。天宝初属通川郡,乾元初属通州。北宋乾德五年 (967) 废。

⑤1915年改东乡县置,属东川道。治所即今四川宣汉县。民国吕式斌 《今县释名》 卷6: 宣汉县,“ 《寰宇记》: 宣汉水源出伏虞县东四十里,宣汉盖以水名”。据 《地学杂志》 1914年2号 《拟改各省重复县名呈文并批》 称: “该县旧为宣汉县地”,故改名宣汉。1928年直属四川省。


(1)古县名。南朝梁大同元年(535年)置,治今四川省仪陇县东。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名伏虞县。(2)今县名。在四川省东部、渠江支流的通江上源,东邻重庆市。属达州市。面积 4 266 平方千米。人口114.7万。辖6镇、69乡。县人民政府驻东乡镇。以古为宣汉县地,故名。西汉巴郡宕渠县地。东汉和帝分其东部置宣汉县(治今达州市),属巴郡。南朝宋析置东关县,治今县东北;梁又析宣汉县置东乡县,治今县东北,属开巴郡。西魏于东乡县置石州巴渠郡,为州郡治。西魏废帝时改东关县为宣汉县,同时原宣汉县改为石城县(治今达州市)。北周废石州,改巴渠郡为三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唐东乡县为通州治。武德元年(618年)于宣汉县复置南并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废,宣汉县属通州。北宋乾德五年(967年)省宣汉县入东乡县。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省东乡县入通川县。明成化元年(1465年)复置东乡县,徙今治,属达州。清属绥定府。1913年属川东道,1914年属东川道。同年因与江西省东乡县同名,复称宣汉县。1928年直属四川省。1933—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置宣汉县苏维埃政府。1950年属川北行署区达县专区,1952年属四川省达县专区。1968年属达县地区,1993年属达川地区,1999年属达州市。县境南跨川东平行岭谷北端,北为大巴山南坡中山地带。后河、中河自北入,于中部汇流称州河,前河东北来,与三河汇合后西南流出境,属渠江。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农产有稻、小麦、玉米、苎麻、薯类。以产宣汉黄牛、山羊板皮闻名。为全国油桐生产基地县,楠竹、生漆为省生产基地县。有煤、铁、天然气、大理石、富钾卤水、耐火粘土及硫黄矿。有火电、化肥、采煤、造纸、建材、食品加工等工业。襄渝铁路,汉渝、宣开公路经此。州河通航运。纪念地有清溪宏文小学、项山红三十三军成立纪念碑,风景名胜有朝阳洞、百里峡风景区、马渡石林等。


猜你喜欢

  • 卒歌

    西藏古地名。约在今曲水县曲水雪。唐时吐蕃曾于此置驿站。《新唐书·地理志》 载,由农歌驿“百一十里渡姜济河,经吐蕃垦田,二百六十里至卒歌驿”。

  • 平壤城

    即今朝鲜平壤市。《隋书·高丽传》:“其国东西二千里,南北千余里。都于平壤城,亦曰长安城,东西六里,随山屈曲,南临浿水。”唐为安东都护府治。明代为朝鲜西京。《明史·朝鲜传》:万历二十年(1592), 日

  • 马停镇

    金置,属黄县。在今山东龙口市东南。明于此置巡司。古镇名。金置,在今山东省龙口市南、龙口港东岸。《金史·地理志》登州黄县有马停镇,即此。明设巡检司于此,属黄县。

  • 新井县

    唐武德元年 (618) 置,属隆州。治所在今四川南部县西大桥镇。《寰宇记》 卷86新井县:“县界颇有盐井,因斯立名。” 先天初属阆州,天宝初属阆中郡,乾元初复属阆州。元至元二十年 (1283)废入南部

  • 明珠山

    在今山西吉县东北。《清一统志 ·平阳府一》: 明珠山 “在吉州东北九十里”。今县东北有明珠村,当在明珠山附近。

  • 三堆

    当在今甘肃永登县西南或兰州市西北红古区境。《晋书·秃发利鹿孤载记》:隆安四年(400),“吕纂来伐,使傉檀距之。纂士卒精锐,进度三堆,三军忧惧”。即此。

  • 龙混镇

    亦名龙居店。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北。《方舆纪要》卷31蒲台县“三姑台”条下:龙居店“亦曰龙混镇。相传宋太祖微时尝潜寓于此”。

  • 苏洛鬲

    古国名。在今马来西亚马来半岛西北部旧吉打。为古代东西方海上交通线所经。元汪大渊《岛夷志略》有专条记述。

  • 大姚浦

    在今江苏吴县东南三十八里。《方舆纪要》卷24苏州府长洲县:大姚浦“吴淞江由庞山湖出大姚浦东北流,折为三江,俗名上清、中清、下清江,又东入昆山县界。姚,一作摇。《吴志》,其地本名摇城,汉初越君摇尝居此”

  • 双溪隘

    ①又称双溪公馆隘。在今福建屏南县东北双溪。《清一统志·福州府一》:双溪公馆隘“在屏南县北,接政和县界。明万历十七年,以矿徒作乱创建,拨兵防守”。②亦名双溪口隘。在今四川峨边彝族自治县大堡镇南双溪。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