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宜阳县

宜阳县

①战国韩置,治所在今河南宜阳县西四十八里韩城镇。秦属三川郡。西汉属弘农郡。北魏为宜阳郡治。北周明帝二年 (558) 为熊州治,移治今宜阳县西福昌。隋属河南郡。唐武德二年 (619) 改为福昌县。

②西晋太康元年 (280),因避太后讳,改宜春县为宜阳县,属安成郡。治所即今江西宜春市。隋开皇十一年 (591) 于县置袁州,并移宜阳县于今宜春市东五里。十七年 (597) 复改为宜春县。

③东魏兴和中侨置,属宜阳侨郡。治所在今河南卫辉市附近。北齐废。

④金大定时改寿安县置,属金昌府。治所即今河南宜阳县。元属河南府路。明属河南府。民国初属河南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


(1)古县名。(1)战国韩置,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曾为宜阳郡治。东魏为阳州治。北周平齐后废。(2)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太后讳春改宜春县为宜阳县,治今江西省宜春市。属安成郡。隋开皇十一年(591年)迁治今江西省宜春市东,属袁州。十七年复名宜春县。(3)北周明帝二年(558年)置,治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为宜阳郡治。唐武德二年(619年)改福昌县。(2)今县名。在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面积 1666.3 平方千米。人口67.1万。辖6镇、13乡。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春秋属晋。战国韩置宜阳县(治今宜阳县韩城镇东关村),因治所在宜水之北得名。《战国策·秦策二》:“宜阳,大县也”,即此。秦属三川郡。汉属弘农郡。北魏孝昌初置宜阳郡,治宜阳县。东魏天平时置甘棠县(治今宜阳县东南)。北周平齐废宜阳县。明帝二年(558年)复置,治今宜阳县城西福昌村。隋开皇初废宜阳郡,仁寿四年(604年)改甘棠县为寿安县;大业时宜阳、寿安二县同属河南郡;义宁元年(617年)寿安县移治九曲城(今宜阳县西北),二年复置宜阳郡,治宜阳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宜阳郡为熊州,二年改宜阳县为福昌县。贞观元年(627年)废熊州,七年寿安县移治今宜阳县。开元后并属河南府。五代唐改福昌县为福庆县。北宋初复名福昌县;庆历三年(1043年)废寿安县,四年复置。熙宁五年(1072年)废福昌县入寿安县。元祐元年(1086年)复置福昌县,属河南府。金初改寿安县为宜阳县(治今宜阳县城),属金昌府;福昌县属嵩州。元初同属河南府路,至元三年(1266年)废福昌县。宜阳县属河南府。清因之。1913年属豫西道,1914年属河洛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47年以洛河分界为宜南、宜北两县。1949年两县合并,仍称宜阳县。1949年属洛阳专区,1969年属洛阳地区,1986年属洛阳市。地处伏牛山低山丘陵、黄土塬和黄土丘陵区,洛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全境。属南温带湿润气候。农产以小麦、玉米、甘薯、烟叶、棉花、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石灰石、重晶石、钾长石、蛭石等。工业有煤炭、化工、建材、日用陶瓷等厂矿。永灵公路贯穿全境,洛宜铁路支线经过东部,郑卢、宜故两条公路沿洛河两岸横贯东西。名胜古迹有灵山寺、福昌阁、虎头寺石窟、光武庙、韩城故城、石敬瑭陵墓等。


猜你喜欢

  • 他里雾

    即今台湾省云林县西南斗南镇。清高拱乾《台湾府志》卷2有“他里雾庄”。日本占领初期设他里雾区,1920年改设斗南街。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设斗南镇。

  • 宁定县

    1919年析导河县置,属甘肃兰山道。治所在太子寺(今甘肃广河县)。1927年直属甘肃省。1953年改为广通回族自治区。1955年改为广通回族自治县。1956年改为广通县。1957年改为广河县。旧县名。

  • 英州泊

    在今安徽萧县西北五十里。《方舆纪要》卷29萧县: 英州泊,“ 《志》 云: 其地有城址,中多水,相传昔置州于此。又西北五里为黑沙废县,即故英州附郭县也。元末,其地为水所圮,遂成平陆。今俗呼为雁门泊”。

  • 大亚齐国

    指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北部的亚齐特区一带。一名哥打拉夜。清谢清高《海录》卷中:大亚齐国“在锡哩西北,疆域稍大,由红毛浅外海西北行日余即到”。元汪大渊《岛夷志略》“重迦罗”条译作亚崎。《明史·外国列传》

  • 槐柏堡

    即今陕西洛川县东槐柏乡。《清一统志·鄜州》: 槐柏堡 “在洛川县东五十里。城周三里有奇”。

  • 句曲山

    即今江苏西南部之茅山。地跨今句容、金坛、溧水、溧阳等县市境。《元和志》卷25润州句容县云:“县有茅山, 本名句曲, 以山形似 ‘己’字,故名句曲。”《梁书·陶弘景传》:南齐永明十年(492),陶弘景辞

  • 龙泓洞

    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飞来峰下。相传三国吴赤乌二年(239),葛仙翁得道于此。宋《淳祐临安志》卷8引《舆地志》曰:“有石洞, 彻浙江下,过萧山, 有采石乳者, 入其洞, 闻波浪之声。”

  • 东华山

    ①即今江苏丰县东南三十里华山。《方舆纪要》卷29徐州丰县:东华山“亦曰华山,亦曰小华山。周十余里。土山也。明嘉靖五年,以河患移县治此。三十一年复还旧治”。②在今江西永新县城东。《方舆纪要》卷87吉安府

  • 丰稔溪

    即今福建永定县西黄潭河。《清一统志·汀州府》:丰稔溪“在永定县北八十里。源出龙岩州界,西流经县界。又西经上杭县界,为黄潭溪。又西南过丰稔寺前合跳鱼溪,至石崆入大溪”。

  • 府山城

    在今江西泰和县南。《方舆纪要》 卷87吉安府泰和县: 府山城 “在县南四十里。《图经》 云,陈置县,隋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