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宁化县

宁化县

①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置,为海昌郡治。治所在今广东高州市东北。隋开皇十年(590)废。

②隋开皇十八年(598)改安化县置,属顺州。治所在今湖北随州市西北。大业三年(607)废。

③唐天宝元年(742)改黄连县为宁化县,属临汀郡。治所在黄连镇(今福建宁化县东五里)。乾元元年(758)属汀州。五代唐同光元年(923)移竹篠窝,即今治。明嘉靖《汀州府志》卷1:宁化“原有黄连镇,后升为县,仍旧名。后又更名宁化,欲使斯民安于王化,故名”。元属汀州路。明、清属汀州府。1913年属福建西路道。1914年属汀漳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宋时地产银铁。

④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置,属岚州。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县西南八十八里宁化乡。六年(981)为宁化军治。熙宁三年(1070)废, 元祐元年(1086)复置宁化县,崇宁三年(1104)废为镇。金复置宁化县,大定二十二年(1182)为宁化州治。元太祖十六年(1221)废。

⑤1931年11月中央革命根据地置,治所在淮土(今福建宁化县西南淮土乡)。后迁宁化县城。1934年10月废。


(1)古县名。(1)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年)置,治今广东省高州市东北。为海昌郡治。隋开皇十年(590年)废。(2)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置,治今山西省宁武县西南宁化。为宁化军治。熙宁三年(1070年)省。元祐元年(1086年)复为县。崇宁三年(1104年)省县为镇。金大定二十年(1180年)又复置县,二十二年为宁化州治所。蒙古太祖十六年(1221年)并入管州。(2)旧县名。中央苏区福建省设。1931年11月置,治淮土(今福建宁化县城南),后迁宁化县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后撤销。(3)今县名。在福建省西部、九龙溪上游,邻接江西省。属三明市。面积 2381 平方千米。人口34.6万。辖4镇、11乡。县人民政府驻翠江镇。本沙县地。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置黄连县(一说二十四年,又说武德初),以地有黄连洞为名。治今城郊高堑村江下,属汀州。天宝元年(742年)取“宁靖归化”之意改名宁化县,属临汀郡(乾元元年复为汀州)。五代唐同光元年(923年)王闽迁今治。元属汀州路。明、清属汀州府。1913年属西路道(1914年改称汀漳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30—1934年曾为中共苏区,曾建宁化、澎湃、泉上等县苏维埃政府。1949年属第七专区(1950年改称永安专区)。1956年改属龙岩专区。1960年清流县撤销,与宁化县合并称清宁县。1961年复分置,仍为宁化县。1962年改属三明市(1963年改称三明专区,1971年改称三明地区)。1983年属三明市。地处武夷山中段,九龙溪斜贯。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主产稻,为省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特产薏米、香菇、辣椒干、延祥茶。森林覆盖率63%,以松、杉、竹为主。有电力、水泥、松香、化肥、造纸、针织等厂。有钨、锡、石灰石和煤矿。福五、建文公路和沙溪航道经此。为清书画家黄慎、伊秉绶故里,当代学者郭沫若祖籍地。名胜有天鹅洞和天然湖龙王潭。


猜你喜欢

  • 石径山

    即今北京市石景山区西部石景山。为永定河河防要地。《元史·河渠志》:延祐三年(1316),“上自石径山金口,下至武清县界旧堤,长计三百四十八里”。清《日下旧闻考》卷104:“永定河自石景山以下始筑堤防,

  • 延寿郡

    西魏置,治所即今陕西渭南市北下吉镇。隋开皇初废。西魏置,治今陕西省渭南市北下吉镇。属雍州。辖境约当今陕西省渭南市北部。隋开皇初废。

  • 必力工瓦寺

    明代西藏寺名。藏传佛教噶举教派止贡支派的主寺,1179年建。元代曾置迷儿军(即止贡别译)万户府,明代沿元制亦置必力公瓦万户,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晋封为必力工瓦阐教王,准世袭。其地在今西藏墨竹工卡

  • 马湖路

    元至元十三年(1276)置,属四川行省叙南等处蛮夷宣抚司。治所在今云南绥江县西北金沙江南岸南岸乡。大德九年(1305)徙治今四川屏山县。辖境相当今四川屏山、雷波、马边、沐川等县地及云南绥江县地。明洪武

  • 怀仁关

    在今江西乐安县东北。《清一统志·抚州府》:怀仁关“在乐安县东北六十里,接崇仁县界,有关亭。今为铺”。在今江西省乐安县境内。清属乐安县。

  • 吴孙集

    即今山东曲阜市北二十六里吴村镇。清乾隆《曲阜县志》卷36:“吴孙集,有集。”

  • 湖市

    一作湖州市。即今浙江杭州市北湖墅。《方舆纪要》卷90杭州府: “今自北新关至武林门,居民稠叠,谓之湖市。”

  • 乌岭

    ①一名黑水岭。在今山西翼城县东北六十五里,与沁水县交界处。《隋书·地理志》:绛郡翼城县有“乌岭山”。《旧唐书·石雄传》:唐会昌三年(843),“雄受代之翌日,越乌岭,破赋五寨,斩获千计”。皆此。②一称

  • 中华

    ①古代华夏族、汉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在四夷之中,后世因称其地为中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曰:“若使游步中华。”《魏书》:“下迄魏晋,秦赵二燕,虽地据中华,德祚微浅。”初仅指黄河中下游,后

  • 蛟洋村

    即今福建上杭县东北蛟洋乡。村上有文昌阁,建于清乾隆六年 (1741),是 一个以木质结构为主的塔式建筑。原为文人聚会及会试、文会、祭祀活动的场所,民国以后改为广智小学校址。1929年7月,中共闽西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