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柱峰

天柱峰

①在今福建武夷山市南武夷一曲。《清一统志·建宁府》:天柱峰“一名大王峰。高五千丈。东瞰北溪,南瞰西溪。东麓有昇真洞,一名仙蜕崖。洞中有雷纹瓷瓮盛仙蜕”。

②在今湖北宜昌县西北。南宋陆游《入蜀记》:虾蟆碚“稍西有一峰孤起侵云,名天柱峰, 自此山势稍平”。《方舆纪要》卷78夷陵州“峡口山”条下:“天柱山在州西三十五里。三峰耸立如柱,故名。”

③在今湖北宣恩县东。《方舆纪要》卷82施南宣抚司。天柱峰“在司东三十里众山中,有石屹立。因名”。

④在今湖北丹江口市西南。为武当山最高峰。海拔1612米。《明一统志》卷60襄阳府:大岳太和山“在均州南一百二十里。山有二十七峰。……其中一峰最高者,旧为天柱峰,亦曰紫霄峰”。

⑤在今湖南衡阳市南岳区西北部,祝融峰西南。为南岳七十二峰之一。《舆地纪胜》卷55衡州:天柱峰“在南岳。其形如双柱,两头耸”。


(1)又称司命峰、皖伯尖。别称朝阳峰。安徽省西南部天柱山主峰。海拔1421米。因山体突起如柱,直插云天得名。又因峰陡如层塔,直如笋尖,俗称笋子尖。顶部石柱南侧有孤立擎霄、中天一柱、顶天立地等摩崖大字。汉元封五年(前106年)武帝曾登祭天柱,封为南岳。(2)在湖北省丹江口市西南部,丹江口水库南面。因其高出周围群峰、如一柱擎天得名。海拔1612米,为武当山主峰。峰顶一带云母石英片岩在阳光下闪烁,色彩丰富,俗称金顶。明永乐十四年(1416年)在山巅所建金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即山东泰山玉皇顶。


猜你喜欢

  • 纥那山

    即跋那山。在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唐杜佑《通典·州郡三》 榆林郡:“西北到黄河二十里,去纥那山一百二里。”

  • 王母宫

    在今甘肃泾川县西三里回山上。《寰宇记》卷22:保定县有“西王母祠”。通称王母宫。有石窟,开凿于5世纪末。高11米,宽12米,进深8米。窟门及东壁已塌毁,现存清代四层木结构飞阁。原有造像千余尊,故又称千

  • 凭 (憑) 祥镇

    明洪武十八年 (1385) 改凭祥洞置,即今广西凭祥市。永乐二年 (1404) 升为凭祥县。

  • 峡径 (逕) 营

    明嘉靖中置,在今广东广宁县东北。《方舆纪要》卷101肇庆府广宁县:峡径营“在县东北。旧属四会县,后改今属”。

  • 纶氏

    战国韩邑。在今河南登封市西颍阳镇。《水经·伊水注》:“狂水又西,径纶氏县故城南。《竹书纪年》曰:‘楚吾得帅师及秦伐郑, 围纶氏’者也。”古邑名。战国韩邑。在今河南省登封市西南颍阳。《水经注·伊水》引《

  • 嘉禾屿

    一名鹭屿、鹭岛、夏门、厦门。即今福建厦门岛。北宋初年的 《寰宇记》 中已提到该地区有四所岛屿。嘉禾屿之名始见于南宋后期的 《舆地纪胜》,地属泉州同安县,有居民千余家。《方舆纪要》 卷99泉州府同安县

  • 鼋山

    即鼋头山。今江苏吴县市太湖中,洞庭西山东支。南宋范成大 《吴郡志》 卷15: “鼋头山,一名鼋山,在洞庭西山之东麓,有石闯出如鼋首,相传以名。”即“鼋头山”。

  • 养贤铺

    即今安徽宣州市北水阳江西岸养贤乡 (仁村湾)。清嘉庆 《宁国府志》 卷20: 东北 “安民铺十里至养贤铺”。

  • 地斤泽

    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南。《宋史·夏国传上》:李继捧以夏州归宋,其族弟继迁“与其党数十人奔入地斤泽,泽距夏州东北三百里”。约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审旗东北巴嘎淖尔。《宋史·夏国传》:北宋雍熙元年(984年)

  • 中祠山

    在今山东即墨市东南。《新唐书·地理志》:即墨有中祠山。《寰宇记》卷20即墨县:“中祠山在县东南五里。《汉书》云:不其山有太乙仙人祠九所,此其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