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天台山

天台山

①在今河北肥乡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5肥乡县“浮丘山”条载:“县西南十五里有天台山。土山无石,其顶平衍。”

②在今河北临城县西北三十里。《名胜志》:“以其高耸而上平也。”

③即今浙江天台县北天台山。东晋孙绰《游天台山赋》:“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陶弘景《真诰》云:“山有八重,四面如一,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曰天台。”《元和志》卷26台州唐兴县:天台山“在县北一十里”。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诗有“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之句。

④即今福建泰宁县西、与建宁县交界处之天台山。《方舆纪要》卷98泰宁县:“天台山在县西六十五里。四峰并耸,状如宝盖,高千余丈,盘结三十余里。上有池,池北有双人石, 以形似名也。”

⑤在今河南新县西南。旧属光山县。《方舆纪要》卷50光山县“浮光山”条下:“又县西南百五十里有天台山,壁立万仞, 一望千里。 上有铁瓦寺,下有龙池。”

⑥在今河南滑县东南。《宋史·河渠志一》:天禧三年(1019)六月,滑州“河溢城西北天台山旁,俄复溃于城西南,岸摧七百步,漫溢州城,历澶、濮、曹、郓,注梁山泊;又合清水、古汴渠东入于淮”。

⑦在今湖北红安县北,与河南新县西南接界处。《方舆纪要》卷76黄安县:天台山“其顶平旷,可容千家。以牛耳崖为北门,梯之乃达。宋端平、嘉熙间,襄汉、淮西兵扰,土人结寨于此,形势峭险,四面如壁,止通一人往来。石窍泉涌,冬夏不绝。集众固守,常活十万人,寇屡来攻,卒不能克。元末兵乱,有黄杨者,聚众据此曰黄杨寨”。

⑧在今湖北大冶市西南。《清一统志·武昌府一》:天台山“在大冶县西南三十里”。产云雾茶。

⑨在今四川简阳市南。《方舆纪要》卷67简州“逍遥山”条下:天台山,“《志》云:在县南八十里。上有三峰,如三台然”。

⑩在今四川德阳市东北罗江镇南。《寰宇记》卷83罗江县:天台山“在县南,山似吴之天台,折脚之水出焉”。

(11)在今四川广元市西三里。《方舆纪要》卷68广元县“乌奴山”条:天台山“峭崖苍郁,盘道萦回,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巅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

(12)在今贵州长顺县西北。《方舆纪要》卷121金筑安抚司:天台山在“司(治今广顺镇)西南二十里。孤耸如台”。

(13)在今陕西汉中市北。《舆地纪胜》卷183兴元府:天台山“在南郑县北四十余里,山顶平坦如台,兴元坐其岗脉,故云山谷石皆坚润,有金星,可作砚, 间有砚材, 俗号石碑谷, 谷中泉流可溉田”。

(14)在今陕西麟游县。《方舆纪要》卷55麟游县:天台山在“唐九成宫之西”。《清一统志·凤翔府一》:天台山“即九成宫故墟,其阳崇岩崛起,上有苍松古柏”。

(15)在今陕西宝鸡县西南四十里。民国《宝鸡县志》卷2:“天台山在县直南四十里。诸山环拱,岗阜突出,形似莲台,上建圣母宫,后庋五层楼。山腰有洞,旁渟灵泉,旱祷有应。”


在今贵州平坝县西南二十余里。《清一统志·安顺府》:天台山“在安平县(今平坝县)南二十里。石壁陡峻,一线石磴,盘旋而上。山顶有殿”。明万历十八年(1590)僧白云开山卓锡于此,建寺山顶。其后历经增修。现存主体建筑,包括大佛殿、两厢配殿、韦驮殿、玉皇阁、祖师殿、钟楼和藏经楼,附属建筑有吟风亭、望月台”、天街、山门牌坊等。


(1)(台tāi)在浙江省东北部,东濒东海。《读史方舆纪要》:天台“山有八迹重,四面如一,当牛斗之分,上应台星,故曰天台”。东北—西南走向。山体主要由流纹岩和凝灰岩构成。一般海拔500米以上。主峰华顶山,海拔1094米。为甬江、曹娥江、灵江的分水岭。狭义仅指天台县城以北的赤城、桐柏、琼台、华顶诸峰而言。多奇岩、飞瀑和云海胜景。山中多寺庙,隋建的国清寺为佛教天台宗发源地。古迹有寺前唐高僧一行墓,寺外丰干桥,侧有“一行到此水西流”石碑等。所产天台山云雾茶为中国名茶之一。并产柑橘和中草药材。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2)在湖北省大冶市区西南20千米处。东西绵延约5.5千米,面积约11平方千米。主峰莲花峰海拔580米。南宋绍兴年间建天台寺,有胜迹响洞生云、钩泉印月、经楼听雨、石镜照人、方朔书堂、源公古塔、莲峰积翠、白水灵台等。现存石刻多方,其中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吴展其《咏莲峰积翠》曰:“翠涌莲花第一峰,金湖胜地秀灵钟。烟消日午浮岚薄,雨过林深积雾浓。天末碧云看菡萏,人间青眼望芙蓉。苍苍古树森罗列,中有垂垂倒插松。”山间有一大型风洞,冬暖夏凉。山下铜山口镇,为大冶有色金属公司铜山口铜矿所在地,此处发现有古矿冶遗址。(3)在湖北省红安县与河南省新县交界处,为两省界山。因山顶有平台,较周围高出百多米,周围皆陡壁,仅有石磴小径可上,巧若天设,故名。属大别山。由花岗片麻岩构成。主峰海拔817米。风景绮丽多姿。明曾在此建书院,已毁废。但“天台山十景”和摩崖石刻犹存。产云雾茶。(4)在贵州省平坝县城西南13千米。山“高百余丈”,“竖削遥空”,惟从南面可拾级而上,西、北、东三面皆绝壁巉岩。周围又“凿石砌之,高与山等”。据清道光《安平县志》彭而述《游天台山记》: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僧白云开山卓锡于此”,建寺山顶。历康熙、嘉庆、道光三朝增修,最后一次全面增修是1937年。现存主体建筑,包括大佛殿、两厢配殿、韦驮殿、玉皇阁、祖师殿、钟楼和藏经楼;附属建筑有吟风亭、望月台、天街、山门牌坊等。山中存有历代摩崖,如山前银杏古树右侧的“大观在上”,第一道山门的“黔南第一山”,天街石壁间的“天台”和“名山覆武”等,手笔不凡。寺内楹联首推印宗禅院门前的一副,文曰:“云从天出天然奇峰天生就,月照台前台中胜景台上观。”内容、书法俱佳。石雕作品“八仙图”、大佛殿前廊柱础双狮,均各具神志,形象生动。山顶有望月台,登临远眺,青山、绿水、农田、村舍,风景如画。(5)在陕西省宝鸡市南,秦岭主脉以北。主峰莲花顶三峰并立,状如天柱,最高点海拔1932米。林木葱郁,动植物种类丰富,辟有国家森林公园。相传炎帝在此治理水患,教民稼穑,尝识百草等。有关传说和遗迹甚多,如黄帝求教于炎帝的烧香台、炎帝首创“日中为市”的太阳市遗址、停放炎帝遗体的神农寝骨台等。为道教名山之一。1993年在神农乡重建的炎帝陵,已成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祀先祖炎帝的圣地。山下九龙泉,古称圣泉,泉旁有神农祠。有与老子、姜子牙、孙膑有关的古迹多处。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浙江天台山一行遗


猜你喜欢

  • 靖安县

    ①五代南唐升元元年 (937) 升靖安场置,属洪州。治所即今江西靖安县。《寰宇记》 卷106洪州靖安县: “取靖安乡以名县。” 宋属隆兴府。元属龙兴路。明属南昌府。民国初属江西浔阳道。1926年直属江

  • 铁线桥街

    在今台湾省台南县西南。清康熙间高拱乾《台湾府志》 卷2: 铁线桥 “二桥俱在茅港尾保”。乾隆间范咸 《重修台湾府志》 有 “铁线桥街”。

  • 乔村镇

    即今河北南宫市东南五十里西乔村乡。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南宫县图:东南有乔村镇。

  • 楼烦县

    ①战国赵武灵王置,秦属雁门郡。治所在今山西宁武县附近。《汉书· 高帝纪》: 高帝七年 (前200),帝破韩王信,“晋阳连战,乘胜逐北至楼烦,会大寒,士卒堕指者十二三”。即此。西晋废。②南朝宋侨置,属汝

  • 掖南县

    1941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掖县南部析置,治夏邱堡 (今山东莱州市南夏邱镇)。1949年迁湾头村 (在今莱州市西南)。1956年撤销,并入掖县。(掖yè) 旧县名。山东抗日根据地及解放区设。1941年由

  • 华口

    在今福建漳平市东。《清一统志·龙岩州》“三峰隘”条下:“又东有华口、安井、赤坑口等隘,路通龙溪县。”

  • 独乐县

    ①西汉置,属上郡。治所在今陕西米脂县西北马湖峪。东汉废。②北魏置,属赵兴郡。治所在今甘肃宁县东南。北周废。古县名。(1)西汉置,治今陕西省米脂县西北无定河西马湖峪,属上郡。有盐官。东汉废。(2)北魏置

  • 金刚台 (臺) 山

    ①在今安徽金寨县西北,与河南商城县接界。《方舆纪要》 卷50商城县: 金刚台山在“县南三十里。旧名石额山,延袤六十余里,双峰高峙,上有风洞、龙井。宋绍兴初,义师首领张昂结砦于此,以御金人。绍熙初,筑石

  • 乳山县

    1945年改牟海县置,属山东省。治所在夏村(今山东乳山市)。1993年改设乳山市。旧县名。1945年改牟海县置,治今山东省乳山市夏村镇。1993年撤销,改设乳山市。

  • 二台站

    亦名察布奇尔站、查普奇尔、察普起尔台。即今黑龙江省肇源县东二站镇。旧属肇州。《清史稿·地理志》 肇州厅:“自茂兴站起……又东至察布奇尔。”民国汤尔和译《黑龙江》第三章肇州县:有“二台(察普起尔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