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大连市

大连市

1945年置,属辽宁省。治所在大连(今辽宁大连市)。《南金乡土志》:大连湾有大澳、四小澳,“四澳均可停泊,聚数澳于大澳,故以大连名”。1950年改设旅大市,后复名大连市,是我国的重要港口。


在辽宁省辽东半岛南部,东临黄海,西濒渤海,南与山东半岛隔海遥望。面积1.26万平方千米(市辖区 3110.4 平方千米)。人口560.1万(市辖区274.8万)。辖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旅顺口、金州6区和长海县,代管瓦房店、普兰店、庄河3县级市及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市人民政府驻西岗区。大连一名源于许多小湾相连而得名。据《南金乡土志》:“大连湾为辽东半岛之东岸第一大澳,……湾首分三小澳,南曰得胜澳,西曰华船澳,北曰手澳,……西向之小澳曰阿丁澳,此四澳均可停泊,聚数澳于大澳,故以大连名。”唐时称青泥浦,明代改青泥洼。万历年间即有“大连湾”之名。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旅顺、大连、金州及其沿海岛屿属于日俄交替侵占的关东州。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收复,设大连市。1946年析置大连县。1949年设旅大行署区。1950年撤销旅大行署区,改旅大市,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区领导。同年大连县撤销并入旅大市。1954年属辽宁省,降为省辖市(地级),下设旅顺市及中山、西岗、沙河口、甘井子、岭前、营城子、小平岛七区和金县、长海二县。1956年营城子、小平岛二区撤销。1958年庄河、复县、新金三县划入。1960年旅顺市改设旅顺口区。1965年金县、新金县、庄河县、复县划出,1968年再度划入。1981年旅大市改名大连市。1985年复县改设瓦房店市,1987年金县改设金州区,1991年新金县改设普兰店市,1992年庄河县改市。地处辽东丘陵南部,属长白山系余脉,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河流属黄、渤海流域水系,多为季节性河流,独流入海。属南温带湿润季风气候。市郊农产以玉米为主,其次是小麦、稻等,主要经济作物有苹果、花生、柞蚕等。沿海多渔场和盐田,是全国重点产鱼区和产盐区之一。矿产以非金属矿为主,石灰石、石棉矿藏丰富,瓦房店境内的金刚石矿储量占全国50%。现已形成机械、石油、化工、轻纺为主体的工业体系。是一个集工业、港口、旅游为一体的城市。交通运输十分发达,基础雄厚,铁路(沈大铁路)、水运、公路、民航和管道五种现代化运输方式齐备。旅游资源丰富,现已形成了以旅顺风景区、大连南部海滨风景区、金石滩风景区、冰峪风景区等四大风景区为主体,以夏家河子、碧海山庄、大黑山等风景点为辅助的大连风景名胜游览格局。


猜你喜欢

  • 龙爪山

    即今四川达川市西龙爪山。《方舆纪要》卷69达州“凤凰山”条内:“州西北五里有龙爪山。园耸悬绝,如龙擎珠。”南宋末为抗击蒙元, 于此建龙爪城。《清一统志·绥定府一》:龙爪山“上有寨”。山上有明末清初建龙

  • 邸阁山

    在今浙江安吉县东北。《寰宇记》卷94安吉县:邸阁山“在县(治今安城镇)东北二十五里。《吴志》云:吴帝遣从弟孙庆修故鄣邸阁粮谷”。即此。

  • 兴势县

    北魏延昌三年(514)置,属晋昌郡。治所在今陕西洋县东北二十里兴势山上,故以为名。隋大业二年(606)移治今洋县,属汉川郡。唐贞观二十三年(649)改为兴道县。古县名。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置,治今

  • 坚州

    金贞祐三年(1215)改繁畤县置,属太原府。治所在今山西繁峙县东南三里南关村。元属冀宁路。明洪武二年(1369)改繁峙县。金贞祐三年(1215年)升繁畤县置,治今山西省繁峙县东南南关。辖境相当今山西省

  • 勃令驿

    即 《通典》 之匹播城。在今西藏穷结县。《新唐书·地理志》 鄯州鄯城: “乃渡臧河,经佛堂百八十里至勃令驿鸿胪馆,至赞普牙帐。”即“跋布川”。

  • 法门寺

    在今陕西扶风县北二十里法门镇。相传寺建于东汉末年,唐时香火兴旺。内有护国真身塔。1986年拆除残塔时,发现唐代地宫,出土有唐宪宗令群僧迎来的释迦牟尼指骨四枚和许多金银器皿、玻璃制品及大量精美的丝织品。

  • 小其

    在今江苏句容县东南。三国吴孙权在此开凿运河(后改名破冈渎)以通漕运。《三国志·吴书·孙权传》:赤乌八年(245),“遣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 自小其至云阳西城(今丹阳市西南),通会市,

  • 四面山

    在今安徽太湖县北。《舆地纪胜》卷46安庆府:四面山“在太湖县北十五里。下有大中寺”。《方舆纪要》卷26太湖县:四面山“山方而锐,四面如一”。在重庆市西南江津市南部,邻近贵州省。同名主峰海拔 1709

  • 述圣纪碑

    在今陕西乾县北,唐乾陵正南御道西侧。通高6.91米。连同顶盖及底座,合为七节,所以又称七节碑。碑文为武则天撰,唐中宗李显书,约八千字。文字已浸蚀风化。

  • 大剑山

    亦名梁山、剑山、剑门山。在今四川剑阁县北。《水经·漾水注》:小剑戍“西去大剑三十里,连山绝险,飞阁通衢,故谓之剑阁”。《寰宇记》卷84剑门县:“大剑山亦曰梁山。《山海经》:高梁之山,西接岷、崌,东接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