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茅山
在今江西德兴市东南。《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大茅山“在德兴县东南。山最磅礴,千峰万嶂,深林邃谷,为一邑之冠”。
在江西省德兴市南部。属怀玉山。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构成。有东、南、西、北、中五峰,中峰居首,海拔 1392 米。山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林木茂密,主要树种有栲、槠、栎、松、杉等,还有毛竹、油茶林。产中药材。有虎、豹等珍稀动物。有金矿。有落帽瀑布、玉兔峰、读书洞、白云庵等胜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赣东北(后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
在今江西德兴市东南。《明一统志》卷50饶州府:大茅山“在德兴县东南。山最磅礴,千峰万嶂,深林邃谷,为一邑之冠”。
在江西省德兴市南部。属怀玉山。东北—西南走向。由花岗岩构成。有东、南、西、北、中五峰,中峰居首,海拔 1392 米。山势从东南向西北倾斜。林木茂密,主要树种有栲、槠、栎、松、杉等,还有毛竹、油茶林。产中药材。有虎、豹等珍稀动物。有金矿。有落帽瀑布、玉兔峰、读书洞、白云庵等胜迹。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赣东北(后改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
即“蒲类海”。
即今江苏海门市东北三十四里四甲镇。清光绪《通州直隶州志》卷1:东“八十里曰四甲镇”。在江苏省海门市中西部、三余竖河与老运河两岸。面积60平方千米。人口6.2万。镇人民政府驻四甲,人口 8500。初名四
一名挠沟。在今湖北襄樊市北。《南齐书·崔慧景传》: 北魏军围邓城,“慧景南出过闹沟,军人蹈藉,桥皆断坏,虏军夹路射之,军主傅法宪见杀,赴沟死者相枕。山阳取襖杖填沟,乘之得免”。《方舆纪要》 卷79襄阳
即今山西昔阳县东静阳。《续资治通鉴长编》: 北宋乾德四年 (966),“安国节度使罗彦瓌言与西上阁门副使田钦祚大破北汉军于静阳寨”,即此。即今山西省昔阳县东静阳。《续资治通鉴》:北宋乾德四年(966年
北宋置,为羁縻州。治所在今湖南永顺县东南王村镇。元改为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北宋置,治今湖南省永顺县东南,属辰州。元改会溪施溶等处长官司。
春秋吴邑。即今安徽利辛县东南三十六里阚疃。《左传》: 昭公六年 (前536),“吴人败其师于房钟”。即此。
又作希鲁河、西洛河。在今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东北。清齐召南《水道提纲》卷26:“西洛河,亦出大山松林,合三水南流二百余里入海。此河源北隔山,即乌苏里江之源也。”
在今山东沾化县东北。《方舆纪要》 卷31利津县: 官灶城 “在县南。旧为煮盐之所。金时尝屯兵于此,因置城戍守。今遗址犹存”。
即今浙江象山县北象山港。宋 《宝庆四明志》 卷21: 象山县 “东北到鄞县界四十里,以鄞港中流翁山为界”。《方舆纪要》 卷92宁波府象山县:鄞港在 “县东北四十里。港口直接大洋,中流与鄞县分界,因名”
为京绥铁路之支路。自北京西直门站至门头沟京西煤矿。全长26公里。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 建成。1928年后称平门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