垫江郡
西魏恭帝三年 (556) 改东宕渠郡置,属合州。治所在石镜县 (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等市县地。北周改为宕渠郡。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东宕渠郡置,治石镜县(今重庆合川市)。辖境相当今重庆合川市和四川省武胜县地。隋开皇初废。
西魏恭帝三年 (556) 改东宕渠郡置,属合州。治所在石镜县 (今四川合川市)。辖境相当今四川合川、铜梁、武胜等市县地。北周改为宕渠郡。
西魏恭帝三年(556年)改东宕渠郡置,治石镜县(今重庆合川市)。辖境相当今重庆合川市和四川省武胜县地。隋开皇初废。
在今江苏徐州市东北。《方舆纪要》卷29徐州:万会桥“旧城东北三里,跨泗水上。以铁索维舟为之。水陆往来, 皆集于此。俗名大浮桥”。
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7禹州:小韩城“战国韩哀侯所筑”。《清一统志·开封府二》:小韩城,“《旧志》:小韩城在州西北十三里。韩哀侯所筑,今名韩城”。
①永安溪支流。即今浙江仙居县西南曹店港。《方舆纪要》 卷92仙居县: 曹溪 “在县西南九十里。源出括苍岭南,流四十里,合诸溪水,入大溪”。②即今安徽泾县东漕溪河。为琴溪河上源之一。《清一统志·宁国府一
1913年改三脚州同置,属贵州黔中道。治所即今贵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据《地学杂志》1914年第7、8期载《贵州移置增设各县呈表并批附清单》: “该县有天河、地河、马场河三
西周、春秋小国,妘姓。在今山东临沂市北十五里鄅古城。《春秋》: 昭公十八年 (前 524),“六月,邾人入鄅”。杜注: “鄅国,今琅邪开阳县。”古国名。西周封国,妘姓。在今山东省临沂市北。《春秋》昭公
即今陕西甘泉县西北胡皮头。1934年西北革命根据地置甘洛县治此。
又作梁甫。西汉置,属泰山郡。治所在今山东新泰市西羊祜城。东汉改为梁甫侯国。西晋复为梁父县。隋改属鲁郡。唐贞观元年 (627) 省入博城县。古县名。西汉置,治今山东省泰安市东南。属泰山郡。因境有梁父山,
一名白马山。在今河南洛阳市东北三十里。《资治通鉴》:隋大业九年(613),杨玄感反,遣杨玄挺率千人为前锋向洛阳,“玄挺自白司马坂逾邙山南入”。《旧唐书·太宗纪》:贞观十一年(637)九月,河溢,“毁河
即今浙江宁海县东南八十里旗门乡(东岙)。明设巡司于此。清康熙时设把守驻防。
春秋许地。在今河南许昌县西北。《左传》: 成公四年 (前587),“冬十一月,郑公孙申帅师疆许田,许人败诸展陂”。杜注: “展陂,亦许地。”在今河南省许昌市北。春秋属许。《左传》成公四年(前58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