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四望山

四望山

①在今河北赞皇县西南。《方舆纪要》卷14赞皇县:四望山“在县西北二十里,山高耸,登临可以望远,因名”。

②在今江苏南京市西北旧定淮门外。《三国志·吴书·三嗣主传》:凤凰二年(273),杀司市中郎将陈声,“投其身于四望山之下”。《晋书·温峤传》:东晋苏峻据石头,峤“于四望矶筑垒以逼贼”。即此。《寰宇记》卷90升州上元县:四望山“其山迥回可望四方, 以为名”。

③在今安徽霍山县南六十里。《方舆纪要》卷26霍山县:四望山“高千八丈。登其顶,宜于远眺”。

④在今江西都昌县南鄱阳湖中。《清一统志·南康府》 “三山”条:“又四都山,在县东南九十里湖中。四望空阔。旧有巡寨。”

⑤在今江西会昌县南。《方舆纪要》卷88赣州府会昌县:四望山在“县南一百三十里,清秀如画。东通福建武平县界,南抵广东程乡县界,相近为雁门峡”。

⑥在今江西武宁县西。《清一统志·南昌府一》:四望山“在武宁县西五百步”。同治《南昌府志》卷2武宁县:四望山“其巅周望,四面山水、市井、烟火历历指数间,为一邑凭眺胜地。有亭曰四望亭,宋韩琦、李纲两次修建”。

⑦在今湖北南漳县南三十里。《资治通鉴》:唐建中二年(781),“梁崇义发兵攻江陵,至四望,大败而归”。即此。《清一统志·襄阳府一》:四望山“一名大府山。登其巅,可东望襄阳,西望房县,南望荆门,北望谷城,故名”。

⑧在今湖北随州市东。《清一统志·德安府》:四望山“在随州东。山最高,四望皆见”。

⑨即今湖南祁东县西北,与东安、邵阳交界处之四明山。《舆地纪胜》卷56永州:四望山“最高顶上望,往往见衡、邵、永、道四郡”,故名。《方舆纪要》卷81祁阳县:四望山“元成宗时,盗詹一仔啸聚四望山,久不能平,寻为刘国杰所破。即此”。

⑩在今四川乐山市东南四十里五通桥镇附近。《方舆纪要》卷72犍为县:四望山“在县东北百里。山高耸,可以四望”。

(11)亦名四望狭。在今青海乐都县西三十里大峡口。《汉书·赵充国传》:西汉神爵年间,西击羌,“遣骑候四望狭中,亡虏。夜引兵上至落都,召诸校司马,谓曰:吾知羌虏不能为兵矣。使虏发数千人守杜四望狭中,兵岂得入哉”!师古曰:“山陗而夹水曰狭。四望者,狭名也。”


古山名。(1)在今江苏省南京市古林公园内。东晋苏峻之乱,温峤筑垒于此。(2)又名大府山。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南。唐建中二年(781年),梁崇义发兵攻江陵至此。(3)在今湖南省祁阳县西。山势高峻,每当天宇开霁,登其巅,可见零(陵)、祁(东)、东(安)、邵(阳)四县,故名。元成宗时詹一仔曾聚众起事山中。清咸丰五年(1855年),天地会与清军激战于此。


猜你喜欢

  • 罗村寨

    在今贵州仁怀县境。《明史·吴广传》:明万历二十八年 (1600) 征播之役,广军出合江,屯二郎坝 (今贵州习水县东南二郎乡),“陶洪、安村、罗村三砦土官各出降,他部来归者数万”。约在今贵州省仁怀市境。

  • 河南道

    唐贞观元年 (627) 置,因在黄河之南,故名。辖境约当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故道以南 (唐河、白河流域除外),江苏、安徽二省淮河以北地区。开元二十一年 (733) 分置采访处置使,治所在汴州(今河南开

  • 九十九洲

    在今湖北枝江、松滋及荆沙市荆州区境长江中。《水经·江水注》:“自(枝江)县西至上明,东至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楚谚云:洲不百,故不出王者。桓玄有问鼎之志, 乃增一洲, 以充百数,僭号数旬,宗灭身屠。及

  • 睡心山

    本名羊岵山。在今湖北武汉市蔡甸区南。清光绪 《汉阳县志》 卷1: 羊岵山 “山上有巨石,刻‘睡心山’ 三大字。旁一石刻 ‘秦子成嗜湖山,生于斯,读于斯,游历十年,而复老于斯,自制 《睡心山房集》,因以

  • 宗居县

    唐武德四年 (621) 置,为西宗州治。治所在今云南祥云县东南三十四里旧站。贞观十一年(637) 为宗州治。后废。古县名。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云南省祥云县东南云南驿。为西宗州治。贞观十一年(

  • 海河

    ①古泒河尾。由今北运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于天津市附近汇合而成,东南流至大沽口入渤海。干流长69公里。海河之名原为民间的称呼,首见于明代徐光启 《壅娄规则》: “天津海河上人云: 灰上田惹

  • 上思州

    唐置羁縻州,属邕州都督府。治所在今广西上思县东南隔江,峙武岭之南。北宋属邕州左江道。元属思明路。明洪武初废。二十一年(1388)复置,属思明府。明郭子章《郡县释名》广西卷:上思州“以上思江名也”。弘治

  • 苴咩赕

    又称阳赕。唐南诏中心区十赕之一。为南诏都城阳苴咩城所在地 (今云南大理市北二十六里大理古城)。《元混一方舆胜览》: “赕,汉语府也。” 宋大理废。南诏於羊(阳)苴咩城置,治今云南省大理市西北大理。为南

  • 蒙七塔溪

    在今云南禄丰县西。《方舆纪要》 卷116广通县: 蒙七塔溪 “县 (治今广通镇) 东二十里。有翠微桥跨其上,其后即蒙七塔铺”。

  • 兴济镇

    清顺治末废兴济县置,属青县。即今河北沧县北四十里兴济镇。后置兴济巡司,有把总驻守。在河北省沧县北部,处南运河、北排河交汇处。面积110.4平方千米。人口4.6万。镇人民政府驻兴济,人口1.2万。古名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