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和桥镇

和桥镇

即今江苏宜兴市北和桥镇。商业殷盛,俗有 “小小宜兴城,不及和桥镇” 之谚。清有县丞驻此。


在江苏省宜兴市东北部、武宜运河两岸。面积64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和桥,人口1.6万。古称鹅州,南朝宋景和、泰始年间东顺渎河口原有一闸,名和兴闸。里人易闸为桥,始名和桥。镇以桥名。1949年置镇。1986年和桥乡并入,2000年南新镇并入。主产稻、小麦和水产等。特产“和桥老油豆腐干”。有纺织、机械、电子仪表、冶金、粮油加工等厂。新长铁路及锡宜、武宜公路经此。古迹有化城寺。


猜你喜欢

  • 下坊集

    即今安徽泾县北太园乡。明嘉靖《泾县志》卷1:下坊镇在“县北五里”。清嘉庆《泾县志》卷2:下坊镇“在县北五里耿姥渡口,有河东、河西二处”。

  • 使犬部

    清代对所属黑龙江下游,西起今黑龙江省依兰县东北,东达黑龙江口海岸及库页岛等地居住的黑斤 (今赫哲族) 等使犬部落的称呼。各部从事渔猎,冬日使犬拉雪撬,故名。《清朝文献通考》 卷271: “自宁古塔东七

  • 铁索桥

    ①在今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北。清嘉庆 《马边厅志略》 卷2: 铁索桥 “在上溪乡。溪水陡急,两岸石壁高十余丈,悬铁縆而过,达峨、乐”。②在今贵州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西南北盘江上。清陈鼎 《黔游记》: “

  • 来同堡

    北宋崇宁三年(1104)改甘朴置,属河州。在今甘肃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西北。金属积石州。元废。

  • 长吉县

    唐武德四年(621)置,属南晋州。治所在今湖北黄梅县南二十里郭家咀村。八年(625)废。唐武德四年(621年)置,治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濯港镇附近。属南晋州。八年废。

  • 强梁原

    亦名朝坂。在今陕西大荔县朝邑镇南。《汉书·地理志》 左冯翊德县: “ 《禹贡》 北条荆山在南,下有强梁原。” 《寰宇记》 卷28引 《水经注》云: “洛水东南历强梁原,俗谓之朝坂。”

  • 蓝山

    ①在今安徽泾县西南,东濒青弋江。《清一统志·宁国府一》: 蓝山 “在泾县西南六十里。周三十里。下有蓝山坑,俯瞰安吴渡。李白诗: 蓝岑耸天壁,实兀如鲸额”。②即蓝岭。在今湖南蓝山县北四十里。《新唐书·德

  • 胶西郡

    汉高帝六年 (前201) 置,治所在高密县(今山东高密市西南四十里前田庄)。文帝十六年 (前164) 改为国。元封三年 (前108) 复改郡。辖境约当今山东高密市一带。本始元年 (前73) 改高密国。

  • 乌思藏十三万户

    元代在西藏地方的建置。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吐蕃萨迦高僧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命掌全国佛教事务;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即释教总制院,后改称宣政院,以专司吐蕃军民事务,定院使秩从一品,命帝

  • 射水河

    在今四川绵竹县西南,为石亭江支流。明曹学佺 《蜀中名胜记》 卷9绵竹县: 三溪河 “亦名射水河。相传蜀王秀营军于此,乏水。王乃筑台,望三溪山下,发三矢,有三泉从石窦出,遂成河流”。《清一统志 · 绵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