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华严寺

华严寺

①在今山西大同市城区西南隅。是辽、金时期我国华严宗重要寺庙之一。《辽史·地理志》:清宁八年(1062)“建华严寺,奉安诸帝石像、铜像”。辽保大二年(1122),寺内部分建筑毁于兵火。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明中叶以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 自成格局。今上、下二寺虽连为一体,仍各以一主殿为中心。上寺以金建大雄宝殿为主,分为两院,有山门、过殿、观音阁、地藏阁及两厢廊庑;下寺以辽建薄伽教藏殿为中心,保存有辽代塑像、石经幢、楼阁式藏经柜及天宫楼阁。1961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②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峨眉山雷音寺与纯阳殿之间。《舆地纪胜》卷146嘉定府:大峨景“前代于峨眉山,创寺六:一曰光相,二曰华藏,三曰普贤,四曰延福,五曰乾明,六曰华严。光相居山之绝顶,而为游山之底,华严居山之前峰,而为游山者之响导”。清嘉庆《四川通志》卷41峨眉县:华严寺“在玉女峰下,一名归云,又名会福寺……《峨眉山志》:华严寺,唐福昌达道禅师道场。宋绍兴三年重修。寺有旋螺殿极奇古。有宋绍兴碑,左刻至县十五里,右刻至山顶七十里”。

③在今陕西长安县东南少陵原半坡,北距西安市约三十里。唐贞元十九年(803)建,为中国佛教华严宗发源地。清乾隆年间,少陵原一部分崩塌,寺内殿宇全毁。现仅有砖塔两座。


(1)在山西省大同市区西南隅。为辽、金时期中国佛教华严宗主要寺庙之一。始建于辽,兼有皇室祖庙性质,辽保大二年(1122年)部分建筑毁于兵火,后重建。明中叶后分上下二寺,各开山门,自成格局。上寺大雄宝殿于金天眷三年(1140年)重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总面积1559平方米,是全国现存辽、金时期最大佛殿之一。殿采用减柱法建造,殿内明代佛像和四周清代壁画,为国内罕见。下寺薄迦教藏殿建于辽重熙七年(1038年),殿内有楼阁式藏经柜和天宫楼阁,辽代塑像三十一躯保存完好。两寺主要殿宇皆面向东方,这与契丹族以东为上的习俗有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即“华藏寺”。

下 华 严 寺


猜你喜欢

  • 平亭

    在今甘肃泾川县北。《魏书·尒朱天光传》:北魏建明元年(530),“(万俟)醜奴弃岐州,走还安定,置栅于平亭”。即此。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北。北魏建明二年(531年),万俟丑奴为尔朱天光所攻,自岐州北走安定

  • 楚旺镇

    即楚王镇。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楚旺镇。清尹耕云 《豫军纪略》 卷4: “以 (咸丰) 十一年四月,扰及内黄之楚旺。”在河南省内黄县北部。面积41平方千米。人口3.3万。镇人民政府驻楚旺,人口8650。原名

  • 鄄城县

    秦置,属东郡。治所在今山东鄄城县北旧城镇。汉属济阴郡。三国魏属东郡。西晋属濮阳国。北魏为濮阳郡治。隋属东平郡。唐、宋为濮州治。明洪武二年 (1369) 废入濮州。1931年析濮阳县黄河以东地复置,属山

  • 南泉寨

    即今山西沁县西南南泉乡。《清一统志·沁州》 “道兴寨” 条下: 州西南 “六十里有南泉寨”。

  • 扬武河

    在今山西原平市西北。《方舆纪要》卷40崞县:“县南有扬武河,源出县西五十里太子岩,东流入于滹沱。”

  • 静宁州

    元初改德顺州置,属巩昌路。治所即今甘肃静宁县。明郭子章 《郡县释名》 陕西卷下: 取 “边塞安静宁辑之义也”。辖境相当今甘肃静宁县及庄浪县部分地、宁夏隆德县部分地。明属平凉府,辖境相当今甘肃静宁、庄浪

  • 凤河

    在今北京市东南。《清一统志·顺天府二》:凤河“源出南苑团河,东南流经废漷县西南为新庄河,至东安县东北四十里凤窝村为凤河,至武清县西北二十里为漷水铺河,又绕武清之北折而东,随地异名。至县南八十里为东沽港

  • 五都

    ①战国齐以国内五城置五都,性质略同于其他各国的郡,设有经过选练的常备兵。《史记·燕召公世家》:齐宣王“因令章子将五都之兵,以因北地之众以伐燕”。《索隐》:“五都即齐也。按:临淄是五都之一也。”五都无定

  • 猛猛

    即今云南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明、清时与猛缅、猛撒合称 “三猛”,设土巡检司,属孟缅长官司。明谢肇淛 《滇略》 卷9: “州境有三猛蛮,即猛缅、猛猛、猛撒也。猛猛最强,部落万人,时与二猛为难

  • 炒米城

    在今四川汉源县东南万工乡境。明曹学佺《蜀中广记》 卷35黎州: “ 《志》 云: 州南百里,临大渡河,有韦皋所筑要冲城,俗呼沙米寨,亦作炒米城关。” 《明史·四川土司传一》: “松坪在司 (黎州安抚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