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不注山
一名金舆山。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华山。《春秋》:成公二年(前589),晋、齐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引伏琛《三齐记》说:“‘不’音跗,读如《诗》‘鄂不’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
(华huà,不fū) 古山名。又称华山、金舆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孤峰特拔,下有华泉。《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
一名金舆山。即今山东济南市东北华山。《春秋》:成公二年(前589),晋、齐战于鞍,“齐师败绩,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顾炎武《山东考古录》引伏琛《三齐记》说:“‘不’音跗,读如《诗》‘鄂不’之不,谓花蒂也。言此山孤秀,如花跗之注于水也。”
(华huà,不fū) 古山名。又称华山、金舆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北。孤峰特拔,下有华泉。《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齐师败绩,(晋)逐之,三周华不注”,即此。
在今西藏贡嘎县雅鲁藏布江南岸。17世纪中叶由喇嘛教宁玛派 (红教) 僧人居美多吉主持兴建。为宁玛派在西藏的重要寺院之一。“敏珠林”,藏语意为成熟解脱洲。
北周置,属济州。治所在肥城县 (今山东肥城市北老城)。辖肥城、蛇丘二县,相当今山东肥城市地。隋开皇初废。北周置,治肥城县(今山东肥城市)。属济州。辖境约相当今山东省肥城市一带。隋开皇初废。
在今浙江温岭市东。《方舆纪要》卷92太平县:迂江“在县东。源出王城山之桃溪……东南抵县城,北通黄岩,为舟楫交会之冲,又东至新河所城,乃为迂江, 阔二里,东入海”。
隋开皇十六年 (596) 改杞州置,治所在白马县 (今河南滑县东南城关镇)。《寰宇记》 卷9:“取滑台为名。” 大业二年 (606) 改为兖州。三年改东郡。唐武德元年 (618) 复置滑州。天宝元年(
明置,即今四川简阳市西北二十五里赤水乡。明诗人杨慎过此,写有《赤水铺》诗。
一名涨埠。在今安徽郎溪县西北十五里江浦。《明一统志》 卷17广德州: 浮城 “在建平县西一十里。广数亩。其上有木,莫能名,斧之则淋漓如血。地至洼下,每夏潦暴涨,诸圩尽没,惟此岿然独存,故名”。
一称甘肃走廊。指今甘肃西北部,祁连山以北、合黎山和龙首山以南、乌鞘岭以西地区。因地势较低,形状狭长,又在黄河之西而得名。东西长约1000公里,南北宽约100—200公里。平均海拔1400米左右。多沙碛
故址在今江苏太仓市东北七十里江中。《方舆纪要》卷24太仓州:“甘草镇在州东北七十里。亦曰甘草市。旧名甘树。一名甘林。东连大洋。洪武七年置甘草泾巡司于此。”清道光中塌入江中。
即今河北易县西北白羊乡。明弘治《易州志》卷4乡社:白羊社在“城西北二十里”。清同治《畿辅通志》卷54易州图:北有白羊庄。
明属福州府闽县。在今福建长乐市西南玉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