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宜春县
东汉改宜春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六十里。据《水经·汝水注》:“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南朝宋废。
东汉改宜春侯国置,属汝南郡。治所在今河南汝南县西南六十里。据《水经·汝水注》:“豫章有宜春,故加北矣。”南朝宋废。
在今湖南安仁县西三十里。《方舆纪要》卷80安仁县:月岭寨“岭上宽平。正德中, 以寇警立寨于此, 以为保障”。
在今新疆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东北,与蒙古国接界。《清一统志·镇西府》: 哈布山 “在府西北四百里。四围皆沙碛,自此西行为准噶尔旧疆交界处”。
①即今老牛河。源于今河北承德县北,西南流至下板城北入滦河。《水经·濡水注》:五渡水“北出安乐县丁原山,南流径其县故城西,本三会城也。其水南入五渡塘……又南流注于濡”。即此。②又名夫溪、扶溪。在今广东仁
南宋咸淳元年(1265)以度宗潜邸升庆远军置,治所在宜山县(今广西宜州市)。辖境相当今广西宜州、忻城、河池、南丹、天峨、凤山、东兰、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巴马瑶族自治县及贵州荔波县地。元至元十六年(127
①即今河北黄骅市西南三十里旧城乡。隋至元为盐山县治。②即今河北高阳县东二十五里旧城镇。西汉至元高阳县治此。明万历《保定府志》卷2高阳县图:东有旧高阳。清同治《畿辅通志》卷47高阳县图:东有旧城。(1)
一称回部。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因天山南路为维吾尔族所聚,清代称维族为“缠回”,故名。又称回部。清代对新疆天山南路的通称。因天山南路为维吾尔族所聚居,清代称维族为“缠回”,故名。
亦作锅盖梁。即今四川西昌市西北锅盖梁镇。民国《西昌县志》卷1:锅盖梁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因通省大道,旅客多于此休息”。又卷9:同治七年(1868),“贵州提督周达武提师二万,先后由越嶲之普雄,西昌
即济隆城。今西藏吉隆县东南吉隆。清松筠《西招纪行诗》 注: “自宗喀西南行三日,可抵济咙边隘。”
即玄武县。在今四川中江县东南二里。《舆地纪胜》 卷154潼川府: 三隅山,“ 《寰宇记》云: 在真武县即今中江县”。
元置,属新添葛蛮安抚司。治所在今湖南龙山县东北三十九里石牌洞。明属永顺宣慰司。清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