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姐岭
一作勒且岭。在今青海乐都县西。《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东晋义熙十一年 (415),乞伏炽磐 “遣将王衡、折斐、麹景等率骑一万据勒姐岭,蒙逊且战且前,大破之”。即此。
古山名。又称勒且岭。在今青海省乐都县西南。十六国时期,北凉沮渠蒙逊击败西秦军队,擒西秦将领折斐于勒姐岭,即此。
一作勒且岭。在今青海乐都县西。《晋书·沮渠蒙逊载记》: 东晋义熙十一年 (415),乞伏炽磐 “遣将王衡、折斐、麹景等率骑一万据勒姐岭,蒙逊且战且前,大破之”。即此。
古山名。又称勒且岭。在今青海省乐都县西南。十六国时期,北凉沮渠蒙逊击败西秦军队,擒西秦将领折斐于勒姐岭,即此。
元置,在今黑龙江省黑河市西南厄育勒驿。元《析津志》天下站名:“海里、捏来一百(里)阿余站。”明废。
在今陕西凤翔县东。《资治通鉴》:唐至德二载(757),肃宗自灵武至凤翔,安守忠攻武功,“游兵至大和关,去凤翔五十里”。即此。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东。唐至德二载(757年)肃宗自灵武至凤翔,安禄山部将安守忠
在今山东金乡县南二十里司马乡。《寰宇记》卷14金乡县:“司马城在邑界。《郡国志》云,城内有铁碑云:汉浮阳侯司马耀所封邑。”
即今广东潮阳市西北贵屿镇。《明史·地理志》 普宁县: “嘉靖四十二年正月以潮阳县水都置,析洋乌、黄坑二都地益之,寄治贵山都之贵屿。”
1913年改伊通州置,属吉林省吉长道。治所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1929年直属吉林省。1988年改设伊通满族自治县。旧县名。1913年由伊通州改置,治伊通河(今吉林伊通满族自治县伊通镇)。1988年
在今山东泰安市西北。《左传》:成公二年(前589),“楚侵及阳桥”。杜注:“阳桥, 鲁地。”春秋鲁地,在今山东省泰安市西北。《左传》成公二年(前589年):晋、卫伐齐,“楚令尹子重为阳桥之役以救齐”。
亦作珥村、珥城。即今江苏丹阳市南二十五里珥陵镇。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 移丹阳县主簿驻此。在江苏省丹阳市南部、丹金溧漕河两岸。面积83平方千米。人口5.4万。镇人民政府驻珥陵,人口6800。传汉
春秋时赤狄别种东山皋落氏聚居地。在今山西垣曲县东南八里皋落镇。《左传》: 闵公二年 (前660),“晋侯使大子申生伐东山皋落氏”。即此。春秋赤狄东山皋落氏都城。在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皋落。《左传》闵公二
在今山西交城县西北七十里。《山海经·北次二经》:“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古山名。在今山西省古交市西。《山海经》:“少阳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出焉。”即此。
亦名西河、清水河。即今陕西榆林市西榆溪河。源出榆林市北刀兔海子,东南流至榆林市东南入无定河。《汉书·地理志》: 上郡肤施县有帝原水。《水经·河水注》: “帝原水西北出龟兹县,东南流,……又东南注奢延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