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

①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史记·赵世家》:“简子乃告诸子曰:吾藏宝符于常山上,先得者赏。诸子驰之常山上,求无所得。毋卹还,曰:已得符矣。简子曰:奏之。毋卹曰:从常山上临代,代可取也。简子于是知毋卹果贤,乃废太子伯鲁而以毋䘏为太子。”即此。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

②秦亡后项羽封赵王歇置,都代(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辖境相当今河北西北部,山西中部与北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和托克托县以东、阴山以南地区。后赵王歇改王赵(即常山), 另立陈余为代王,寻为刘邦所灭。

③汉高帝六年(前201)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将云中郡划出,增辖太原郡及由云中郡东部析置之定襄郡。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太原市南)。景帝三年(前154)代国唯余太原一郡。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废。


古国名。(1)春秋时立。在今河北省蔚县东北。战国初为赵襄子所灭。后襄子以其地封其侄赵周为代成君。秦王政十九年(前228年)攻灭赵,赵公子嘉率其宗族数百人奔代,自立为代王。后六年,又为秦所灭。(2)西汉初同姓九国之一。高祖六年(前201年)以云中、雁门、代三郡五十三县置,都代县(今河北蔚县东北代王城)。十一年,去云中郡,以云中郡东部分置定襄郡,属代国;益太原郡,并徙都中都(今山西平遥县西南),一说徙都晋阳(今山西太原市南晋源镇)。辖境约有今山西省离石、灵石、昔阳以北和河北省蔚县、阳原、怀安等地。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刘恒以代王入为皇帝,即汉文帝。其后代国疆域日削,景帝三年(前154年)惟存太原一郡地。元鼎三年(前114年)国废。


猜你喜欢

  • 含山

    ①又作㟏山、唅山。在今山西闻喜县东南。其山口称㟏口或唅口。自古有道由今闻喜东经垣曲县越王屋山渡河可达河南,称作含山路或唅口道。《旧唐书·张濬传》:大顺元年(890),张濬出

  • 也迷里河

    一作叶密立河。即额米尔河。今新疆额敏县之额敏河,西流入哈萨克斯坦境之阿拉湖。

  • 林历 (歷) 山

    在今安徽黟县西南十里,东厄黟县盆地南口,地势险要。《三国志·吴书·贺齐传》:建安十三年 (208),贺齐 “迁威武中郎将,讨丹阳黟、歙。黟帅陈仆、祖山等二万户屯林历山”。即此。《方舆纪要》 卷28黟县

  • 元谋县

    元至元十六年(1279)置,属和曲州。治所在今云南元谋县南十九里老城。《清史稿·地理志》:“《华阳国志》谓县有元马, 日行千里,元马河以此得名。土人呼马为‘谋’,县以此氏焉。”傣语“元”为飞跃,“谋”

  • 神龙关

    亦作神农关。清置,在今四川雷波县西南千万贯乡境。清光绪 《雷波厅志》: 神龙关 “在千万贯山脚下,凉山诸夷出入咽喉,为那比汛、乌角汛门户”。

  • 思忠砦

    北宋政和中置,属观州。治所在今广西东兰县境。宣和三年 (1121) 废。

  • 别石把

    即别失八里。西辽属地。在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二十五里破城子。元耶律楚材《西游录》上:“金山之南隅有回鹘城,名曰别石把。”即此。

  • 郯城戍

    北齐置,在今山东郯城县北。王仲荦 《北周地理志》 卷8引 《严□顺兄弟造像记》: “前尚书严□顺兄弟仰为亡考宁远将军东海太守当郡都督带郯城戍主敬造龙华四面龛像,天统元年五月十五日。”

  • 搠搠阑河

    亦作搠搠兰河、黑扯连。即今阿富汗西境哈里河。《元史·太祖纪》: 十七年 (1222),皇子拖雷 “渡搠搠阑河,克也里等城”。

  • 丫髻山

    ①俗称东山。在今北京市平谷县西北刘家庄乡北部。为京东名胜,与京西妙峰山齐名。旧属怀柔县,1946年划归平谷。山上有碧霞元君庙。清康熙《丫髻山玉皇阁碑》称:“距京师百里有山曰�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