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五台山

五台山

①又名清凉山。在今山西五台县东北隅。主峰北台顶, 海拔3058米。《寰宇记》卷49引《水经注》云:“五台山五峦巍然, 故谓之五台山。”山中有显通寺、塔院寺、菩萨顶、殊像寺、南禅寺、佛光寺等,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

②在今湖北保康县西北。《方舆纪要》卷79保康县:五台山在“县西北五十里。高耸层峙”。

③在今云南罗平县南五里。《方舆纪要》卷114罗平州:五台山“在州南五里”。

④即今陕西耀县东三里药王山。《方舆纪要》卷54耀州:磬玉山“其顶五峰,亦曰五台山”。《清一统志·西安府二》:北五台山“五山并峙,顶如平台,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山有洞曰太元洞,相传孙思邈隐居处。下有洗药池”。


在山西省东北部。东北—西南走向,长约百余千米。由古老结晶岩构成。主要山体在五台县东北。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五峰高耸,峰顶平坦宽阔,如垒土之台,故称五台。五峰之外称台外,五峰之内称台内,台内以台怀镇为中心。五台各有其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五台之中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为华北地区第一高峰,素称“华北屋脊”。山中气候寒冷,每年4月解冻,9月积雪,台顶坚冰累年,盛夏气候凉爽,故又名“清凉山”。山中寺庙林立,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明《清凉山志》载,东汉永平年间五台山已有寺庙建筑,相传台怀镇西侧山峰,与古印度灵鹫山相似,故将五台山第一座寺庙称作大孚灵鹫寺(今名显通寺)。此后北魏、北齐、隋、唐及至清末,屡经修建,变化甚大。现存台内寺庙三十九座,台外寺庙八座,建筑壮丽,雕刻精美,彩画塑像遍及各寺。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隋唐时即已名播诸方。中唐时期五台山图传至日本,后又传到敦煌,绘入敦煌壁画。为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辟有国家森林公园。

五台山景区示意图


猜你喜欢

  • 丹霞驿

    在今福建漳州市西。明嘉靖《龙溪县志》卷1:丹霞峰“在南厢。土石皆赤,晨夕映日,色若丹霞然。下有南山寺,驿名丹霞以此焉”。

  • 冠陇隘

    在今广东澄海市西。《方舆纪要》 卷103潮州府澄海县: 冠陇隘 “在县西十里”。

  • 东合州

    唐贞观元年(627)改南合州置,治所在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辖境相当今广东雷州、遂溪、徐闻、湛江等市县地。八年(634)改为雷州。唐贞观元年(627年)改南合州置,治海康县(今广东雷州市)。辖今广东

  • 哈拉库图尔营

    在今青海湟源县西南。《清一统志·西宁府二》: 哈拉库图尔营 “在西宁县西一百五十里,城周二百二十八丈,本朝乾隆四年筑。其地倚日月山,为商旅要区。旧设守备驻防,今改设千总”。哈拉库图,蒙语意为高山的牙豁

  • 下允

    在今云南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北上允镇北。原属澜沧县,民国时于此置县佐。1944年底裁撤。

  • 宿军城

    十六国后燕、北燕时辽西重镇。曾为平州治。故城即今辽宁北镇县。《资治通鉴》: 东晋元兴元年 (402),“高句丽攻宿军,燕平州刺史慕容归弃城走”。十六国后燕、北燕时辽西重镇。在今辽宁省北宁市。曾为平州治

  • 禺邗

    即吴国。又作句吴、工吴。周太王子太伯、仲雍所建。初都蕃离 (一作梅里,在今江苏无锡市东南),后迁都吴 (今江苏苏州市)。公元前473年为越所灭。

  • 千山

    一名千朵莲花山,又名千顶山。在今辽宁鞍山市东南。明《全辽志》卷1: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世传唐征高丽驻跸于此。峰峦秀丽,独胜辽左”。《方舆纪要》卷37辽东都司“平顶山”条下:“千山在司南六十里,

  • 连峰山

    即莲蓬山。在今河北秦皇岛市北戴河。海拔153米。前滨渤海,北戴河潆其后,为游览胜地。《明一统志》卷5永平府:渝河“南流至连峰山入于海”。旧有联峰海市,为榆关胜景之一。

  • 望仙

    即今江西乐安县南望仙乡。明初置巡司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