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菑
即临淄。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
又名临淄、临甾,因城临菑水而得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原名营丘,后改名临菑。齐胡公迁都薄姑,周厉王时献公又迁回。春秋、战国时均都于此。桑麻遍野,又富鱼盐之利。战国时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十分有名,商业繁盛。稷门下聚集许多学者讲学,是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子城周十里,大城周四十里。《战国策·齐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临菑之中七万户……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即临淄。故址在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临淄北。
又名临淄、临甾,因城临菑水而得名。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旧临淄北。周初封吕尚于齐,建都于此。原名营丘,后改名临菑。齐胡公迁都薄姑,周厉王时献公又迁回。春秋、战国时均都于此。桑麻遍野,又富鱼盐之利。战国时手工业有冶铁、制陶、纺织十分有名,商业繁盛。稷门下聚集许多学者讲学,是当时经济、文化的中心。子城周十里,大城周四十里。《战国策·齐策一》苏秦为赵合纵说齐宣王:“临菑之中七万户……临菑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
北魏离宫。在今山西大同市东北。《魏书·太宗纪》:神瑞元年(414)二月,“乙卯,起丰宫于平城东北”。
1945年山东革命根据地由黄县龙口镇析置,治龙口(今山东龙口市)。1946年改设龙口市。山东解放区设。1945年由黄县龙口镇析置(县级),治今龙口市龙口镇。1946年改设龙口市。
在今河北易县东北。1916年山北村村民为反对袁世凯清丈土地和加捐加税政策,组成山北社。
又作王步田。即今云南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见乾隆五十年(1785)《云南六猛旧图》。因最早在此开街的商人叫王布田而得名。
在今四川松潘县北九十里。明曹学佺《蜀中广记》卷31《边防记》:“《志》又曰:卫北三舍有龙潭,四序渊澄,其深莫测,谓之小分水岭。”《方舆纪要》卷73松潘卫“大分水岭”条下:“小分水岭在卫北九十里。其
西魏大统中置,属遂宁郡。治所即今四川通江县。《寰宇记》 卷140通江县: 诺水县 “因县南诺水为名”。隋开皇三年 (583) 废。唐武德八年(625) 复置,为璧州治。天宝元年 (742) 改为通江县
即今湖北枣阳市东南七十里资山店。民国《湖北通志》 卷73 《兵事》: 清同治三年 (1864) 十月,捻军 “由资山、平林店等处西犯襄阳”。
清置,即今贵州赤水市东北长沙镇。
①一名章丘山。即今山东章丘市北章丘旧县城(绣惠镇)北章丘山。《水经·济水注》:阳丘县“城南有女郎山,山上有神祠,俗谓之女郎祠”。《寰宇记》卷19引《齐记》云:“章侯有三女溺死葬于此。”《方舆纪要》卷3
在今山西河曲县南四十里石梯子村。《清一统志·保德州》:石梯隘口“东枕高冈,西临黄河,边墙始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