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临淮郡

临淮郡

①西汉置,治所在徐县 (今江苏泗洪县南大徐台子)。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泗洪、睢宁、宿迁、淮阴、淮安、涟水、洪泽、建湖、阜宁、盐城、兴化、东台、泰州、姜堰、泰兴、海安、六合及安徽天长、明光等市县地。东汉永平中改为下邳国。西晋复置,治所在盱眙县 (今江苏盱眙县东北)。辖境相当今江苏盱眙、宿迁、六合及泗洪县南部、安徽天长、明光等市县地。东晋废。

②北魏置,属仁州。治所在己吾县 (在今安徽固镇县东南四十里仁和集乡)。辖境相当今安徽固镇、怀远等县地。北齐废。

③唐天宝元年 (742) 改泗州置,治所在临淮县(今江苏盱眙县西北)。辖境相当今江苏宿迁、邳州、睢宁、泗阳、泗洪、涟水、灌南及安徽泗县、五河、山东郯城等市县地。乾元元年 (758) 复为泗州。


(1)西汉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治徐县(今江苏盱眙县北半城镇)。辖境约当今安徽省泗县、五河、嘉山、来安以东和江苏省洪泽、金湖以西,睢宁、宿迁以南,仪征以北及兴化、泰州以东,阜宁、盐城、如皋以西,涟水、淮阴以南,洪泽、宝应以北等市县地。属徐州。东汉永平十五年(103年)改为下邳国。 (2)唐天宝元年(742年)改泗州置,治临淮县(今江苏盱眙县西北淮河西岸,已没入洪泽湖)。辖境约当今江苏省泗洪、泗阳、涟水、灌南、宿迁、邳州、睢宁等市县及安徽省泗县、五河等县地。属河南道。乾元元年(758年)复名泗州。


猜你喜欢

  • 七十二泉

    今山东济南市向以泉城著称于世。元代于钦《汇波楼记略》云: “济南山水甲齐鲁,泉甲天下”。其所著《齐乘》卷2“大明湖”条载:“历下名泉有曰金线、曰皇华、曰柳絮、曰卧牛、曰东高、曰漱玉、曰无忧、曰石湾、曰

  • 三交堡

    北宋置,属晋宁军。在今陕西佳县西。《宋史·地理志》:三交堡“地名三交川岭。元符元年神泉砦筑堡毕工,赐名”。

  • 鹿溪山

    在今湖北远安县西北。《舆地纪胜》 卷73峡州: 鹿溪山 “在远安县西六里鹿苑寺之侧。山皆鹿疃。梁居士陆法和云: ‘着脚名山多矣,未有如鹿溪者也’,遂栖隐焉。石龛犹存”。《方舆纪要》 卷78远安县 “亭

  • 新林镇

    ①即今江苏南京市西南西善桥镇。滨临长江。南朝时为军事交通要地。《宋书·徐羡之传》:元嘉三年 (426),“羡之回还西州,乘内人问讯车出郭,步走至新林,入陶灶中自刭死”。《方舆纪要》 卷20江宁县 “新

  • 桑巴尔土司

    一作南称桑巴尔土司。驻牧地在今青海囊谦县西北扎曲南。清末并入囊谦土司。

  • 淮海府

    明太祖丁酉年 (1357) 改扬州路置,治所在江都县 (今江苏扬州市)。辖境相当今江苏长江以北,宝应以南、仪征以东地。公元1361年改为维扬府。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朱元璋以扬州府改名,治江都县(

  • 桂峰山

    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东南。《方舆纪要》 卷115嶍峨县: 桂峰山在 “县南二里。高峰峭拔,上多桂树”。

  • 青龙潭市

    即今湖北安陆市西北二十六里青龙镇。清光绪 《德安府志》 卷8 《兵事》: 同治三年 (1864)四月,张总愚 “扰及郡西三里店、白兆山、青龙潭等处”。

  • 斧山

    一名福山。在今山东莱州市西北五里。《魏书·崔挺传》: 挺除光州刺史,“州治旧掖城,西北数里有斧山,峰岭高峻,北临沧海,南望岱岳,一邦游观之地也”。

  • 葛鲁城

    亦作葛笼城。为大理国屈部居住城。在今四川德昌县南。《元史·地理志》 德昌路: “在建昌西南,所居蛮号屈部。元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为昌州。二十三年罢定昌路,并入德昌路,治本州葛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