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楚

三楚

①秦汉时将战国楚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合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夫自淮北沛、陈、汝南、南郡,此西楚也。……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此东楚也。……衡山、九江、豫章、长沙,是南楚也。”相当今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淮河流域。但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

②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127:“(楚)文王徙都郢,故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今江苏扬州市)是为南楚。”此为后起之说,与秦汉时三楚之义不符。

③宋周羽翀著《三楚新录》载五代时马殷据长沙(今湖南长沙市),周行逢据武陵(今湖南常德市),高季兴据江陵(今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因三国都在古楚地,故称为三楚。


(1)秦、汉时分战国楚地为三楚。《史记·货殖列传》以战国楚地为三楚。以淮北沛、陈、汝南、南郡为西楚,彭城以东东海、吴、广陵为东楚,衡山、九江、豫章、长沙为南楚。但南郡与淮北诸郡隔绝,不应同属西楚,项羽都彭城称西楚霸王,则彭城当属西楚。疑《货殖列传》有误。《汉书·高帝纪》注引孟康《音义》:“旧名江陵(即南郡)为南楚,吴为东楚,彭城为西楚。”西楚约当今淮河以北,泗、沂水以西;南楚北起淮、汉,南包江南;东楚跨江逾淮,东至于海。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引《太平寰宇记》谓“楚文王徙都于郢,故江陵是为西楚;汉封元王交于彭城,是为东楚;又封厉王胥于广陵,是为南楚”(今本无)。此为后起之说,与秦、汉时初义不符。(2)三国魏阮籍《咏怀》诗:“三楚多秀士。”王应麟《小学绀珠》“三楚”:“楚文王都郢,昭王都鄀,孝烈王都寿春。《文选》‘三楚多秀士’注。”(3)宋周羽翀《三楚新录》载五代时马殷据长沙,周行逢据武陵,高季兴据江陵事,因三国都在古楚地,故亦称“三楚”。


猜你喜欢

  • 革儿昔

    亦作吉力石。即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东北岸的锦石 (格雷西)。公元15世纪以后为爪哇重要商埠。明马欢 《瀛涯胜览》 “爪哇国” 条: “杜板投东行半日许,至新村,番名曰革儿昔。原系沙滩之地,盖因中国之人来

  • 得胜河

    ①俗名新河。旧名烈塘河。在今江苏武进县西北。南枕运河,北流四十三里入江。《宋史·河渠志七》: 南宋淳熙九年 (1182),知常州章冲奏:“其西曰灶子港、 孟渎、 秦伯渎、 烈塘, ……皆古人开导以为溉

  • 长干桥

    在今江苏南京城中华门外。始建于杨吴。明初重修后名聚宝桥, 以聚宝门为名。《明一统志》卷6作“长安桥”,曰:“在聚宝门内。即古长干桥。吴杨溥城金陵,凿濠引秦淮水绕城,置此桥跨之。”

  • 嶍峨县

    元至元二十六年 (1289) 降嶍峨州置,属临安路。治所在今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东北郊登云村。《元史·地理志》 嶍峨县: “昔嶍倪蛮居之,后阿僰酋逐嶍倪据其地,至其孙阿次内附,以其部立千户。” 《清史稿

  • 北毒蛇滩

    即今南海中中国南沙群岛之都护暗沙。1935年公布名称为北毒蛇滩。1947年改名都护暗沙。

  • 玉澜浦

    在今福建晋江市北。《方舆纪要》卷99泉州府晋江县:玉澜浦在“府南四十里。汇灵源山东南诸澜之水趋于海”。

  • 光城县

    ①南朝宋元嘉二十五年(448)以豫部蛮民置,属弋阳郡。治所即今河南光山县。大明中属光城左郡。南朝梁为光州北光城郡治。隋开皇三年(583)废。②南朝梁置,为南郢州光城郡治。治所在赤石城(今河南潢川县南)

  • 汶川县

    北周保定四年(564)置,为汶山郡治。治所即今四川汶川县。《元和志》卷32汶川县:“县西汶水, 因以为名。”隋属汶山郡。唐武德八年(625)属茂州,天宝元年(742)属通化郡,乾元元年(758)复属茂

  • 秀江

    即袁江。在今江西宜春市北。《明一统志》卷39袁州府:秀江“在府城北门外。其源发萍乡县罗霄山,东流至此,澄湛深碧,至宜春县夹洲成滩,出分宜县钟山峡下,至新喻县,过临江而合赣江”。

  • 永平都督府

    唐置,为党项羁縻府,属灵州都督府。其地当在今宁夏黄河两岸地。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