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三叠泉

三叠泉

在今江西庐山五老峰后。《清一统志·南康府一》:三叠泉“其泉下注盘石,三叠而后至地,亦名三级泉。游者谓上级如飘云拖练,中级如碎玉摧水,下级如五龙走潭,真天下绝景,非谷帘双瀑所可方”。


又称三级泉、水帘泉。在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东谷会仙亭旁。据《桑记》记载:三叠泉之水“出自大月山下,由五老背东注焉。凡庐山之泉,多循崖而泻,乃三叠泉不循崖泻,由五老峰北崖口,悬注大磐石上,袅袅而垂练,既激于石,则摧碎散落,蒙密纷纭,如雨如雾,喷洒二级大磐石上,汇为洪流,下注龙潭,轰轰万人鼓也”。泉水垂直飞泻而下,落在大磐石上,经过两次折叠散而复聚,再曲折回绕,又往下泻,谷风吹来,泉水如冰绢飘洒空中,在阳光下,五光十色,晶莹夺目。泉下为观音崖和观音洞,洞下即绿水潭,潭畔岩石上刻隶书“竹影疑踪”四字。元书画家赵孟頫《水帘泉诗》:“飞泉如玉帘,直下数千尺。新月如帘钩,遥遥挂空碧。”即此。

三 叠 泉


猜你喜欢

  • 必力工瓦寺

    明代西藏寺名。藏传佛教噶举教派止贡支派的主寺,1179年建。元代曾置迷儿军(即止贡别译)万户府,明代沿元制亦置必力公瓦万户,并于永乐十一年(1413)晋封为必力工瓦阐教王,准世袭。其地在今西藏墨竹工卡

  • 黄堆山

    ①在今安徽黟县北。《方舆纪要》 卷28黟县: 黄堆山 “在县北三十里。高十余里。绝顶平坦”。②在今陕西大荔县西。《新唐书·代宗纪》: 广德元年 (763),“党项羌寇同州,郭子仪败之于黄堆山”。即此。

  • 红泉县

    1935年5月西北革命根据地由甘泉县析置,治临镇(今陕西延安市东南临镇)。取“红色甘泉”之义。1937年2月与宜川县合并,设立红宜县。旧县名。陕甘苏区设。1935年由陕西省甘泉县析置。取“红色甘泉”之

  • 琼州府

    明洪武元年 (1368) 改乾宁军民安抚司置,属广东省。治所在琼山县 (今海南省琼山市)。二年 (1369) 降为琼州。三年 (1370) 复升为琼州府。辖境相当今海南省地。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

  • 新兴场

    在今江苏盐城市西北十八里新兴镇。产海盐。《寰宇记》 卷124盐城监有新兴场。清时设盐课大使。民国时设场知事。即今江苏省盐城市西北新兴镇。宋、元、明、清皆置盐场,清设盐课大使驻此。

  • 愍忠寺

    亦作悯忠寺。即今北京市城区西南法源寺后街法源寺。唐贞观十八年 (644) 征高丽,兵还,于蓟城东隅建寺,以悼念阵亡将士。武后万岁通天元年 (696) 建成,赐名悯忠寺。《续资治通鉴》: 南宋建炎元年

  • 洪山

    ①在今山西介休市东南。《方舆纪要》 卷42介休县: 洪山 “在县东南二十里。石洞水出其下”。②在今福建建阳市东南五十余里,与建瓯接界。《清一统志·建宁府》: 洪山 “插空耸秀,关塞一县水口。其下临溪有

  • 桑园峡

    又称大峡。黄河上游峡谷之一。在甘肃省兰州市以东。长21.8千米,水面宽120~130米,落差22米。两侧岩岸壁立,峡中有险滩、急流。

  • 益都路

    元改益都府置,属中书省。治所在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辖境相当今山东博兴、蒙阴、滕州以东,枣庄、郯城以北,昌邑、胶州、即墨以西、以南地区。明洪武初改青州府。元以益都府改置,治益都县(今山东青州市),属

  • 大义郡

    北周置,治所在今河南桐柏县境。隋开皇初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