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黄雀衔环

黄雀衔环

同“黄雀报”。《镜花缘》十三回:“婢子蒙恩人救命,无以报德。适在海中取参,见一大蚌,特取其珠,以为‘黄雀衔环’之报,望恩人笑纳。”


主谓 比喻知恩图报。语本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杨宝年九岁,至华阴山,见黄雀为鸱枭所搏,坠地。宝取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曰:‘吾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以白玉环四枚与之。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公,事如此环矣。’”《镜花缘》13回:“婢子蒙恩人救命,无以报德。适在海中取参,见一大蚌,特取其珠,以为‘~’之报,望恩人笑纳。”△多用于指报恩。→感恩图报 ↔恩将仇报


【典源】 晋·干宝《搜神记》卷二十:“汉时弘农杨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宝见愍之,取归,置巾箱中,食以黄花。百余日,毛羽成,朝去暮还。一夕三更。宝读书未卧,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使蓬莱,不慎为鸱枭所搏,君仁爱见拯,实感盛德。’乃以白环四枚与宝,曰:‘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亦载。

【今译】 传说汉代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伤,坠于树下,伤痕累累,又被蝼蚁围困,他顿生怜悯,就将黄雀带回家中,放在小箱中精心养护,喂它黄花吃。百余天后黄雀伤好羽丰,朝飞暮归,数日后离去。一天夜里三更时分,杨宝正在读书,有一黄衣童子来,向他再拜,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出使蓬莱,途中不慎为鸱枭所伤,您以仁爱之心将我拯救,实在感激不尽。”于是取出四个白色玉环赠予杨宝,说:“祝您的子孙操守洁白,位居三公,一如此环。”果然杨宝后代四世皆为大臣。

【释义】 后以此典表示知恩报恩。

【典形】 白环报、白环报恩、报恩环、黄雀衔环、黄雀谢恩、黄衣童子,衔环、衔环报、衔环雀、谢恩之雀、杨氏纳环、黄雀已归。

【示例】

〔白环报〕 唐·曹邺《翠孤至渚宫寄座主》:“古人于黄雀,岂望白环报。”

〔白环报恩〕 北周·庾信《齐王进赤雀表》:“岂直云中太守,见赤心之奉主; 蓬莱童子,知白环之报恩。”

〔报恩环〕唐·沈佺期《黄鹤》:“明珠世不重,知有报恩环。”

〔黄雀衔环〕 明·张溥《孟门行》:“黄雀衔环报旧主,畏君弹射远飞去。”

〔黄雀谢恩〕北周·庾信《谢赵王赉白罗袍袴启》:“白龟报主,终自无期;黄雀谢恩,竟知何日?”

〔黄衣童子〕 唐·骆宾王《上廉察使启》:“则白羽书生,自铭恩于食稻; 黄衣童子,将赛德于餐花。”

〔衔环报〕 唐·王缙《青雀歌》:“莫言不解衔环报,但问君恩今若为。”

〔衔环雀〕 唐·白居易《赎鸡》:“莫学衔环雀,崎岖谩报恩。”

〔谢恩之雀〕 北周·庾信《谢明皇帝等赐丝布等启》:“蓬莱谢恩之雀,白玉四环; 汉水报德之蛇,明珠一寸。”

〔杨氏纳环〕 唐·王度 《古镜记》:“昔杨氏纳环,累代延庆; 张公丧剑,其身亦终。”


【词语黄雀衔环】  成语:黄雀衔环汉语词典:黄雀衔环

猜你喜欢

  • 以玉抵鹊

    汉桓宽《盐铁论.崇礼》:“南越以孔雀珥门户,昆山之旁以玉璞抵鸟鹊。”珥,插。抵,偿。南越地多孔雀,故以其羽毛插饰门户;昆山多玉,故以玉璞偿鸟鹊之值。后用以比喻不知轻重,得不偿失。北齐刘昼《新论.辩施》

  • 虎拜

    《诗.大雅.江汉》:“虎拜稽首,天子万年。”召穆公名虎,周宣王时人。因平定淮夷之乱有功,王赐给他山川土田,召穆公稽首拜谢。后因称大臣朝拜天子为虎拜。明陶宗仪《送邵升远应聘之京》诗:“天威咫尺黄金阙,虎

  • 共姜誓

    同“共姜誓盟”。宋刘克庄《满江红.寿唐夫人》词:“凛凛共姜当日誓,谆谆孟母平生教。”

  • 文君酒

    源见“文君沽酒”。借指美酒。唐李百药《少年行》:“始酌文君酒,新吹弄玉箫。”唐罗隐《桃花》诗:“数枝艳拂文君酒,半里红倚宋玉墙。”【词语文君酒】   汉语大词典:文君酒

  • 汤公

    代称诗僧。 唐耿��《与清江上人及诸公宿李八昆季宅》诗: “汤公多外友,洛社自相依。” 参见:○汤休

  • 犁王庭

    同“犁庭扫穴”。《明史.翁万达传》:“河套本中国故壤,成祖三犁王庭,残其部落。”按,此谓明成祖三征漠北,扫荡蒙元残余。

  • 柱触共工折

    源见“共工触柱”。借指灾难。清 朱祖谋《金缕曲.杂感》:“负壑藏舟寻常事,怕苍黄柱触共工折。”

  • 梅花驿路

    源见“陆凯传情”。美称江南旅途。清朱彝尊《送汪进士挺游岭南》诗:“榕叶山城暗,梅花驿路长。”

  • 双丸

    唐韩愈《秋怀诗》之九:“忧愁费晷景,日月如跳丸。”后因以“双丸”喻指日月。宋何梦桂《洞仙歌.答何君元寿词》词:“笑双丸乌兔,两鬓霜蓬。”元朱德润《题陈直卿一碧万顷》诗:“日月双丸吐,江山万古愁。”明无

  • 江夏无双

    同“江夏黄童”。宋苏轼《用和人求笔迹韵寄莘老》:“江夏无双应未去,恨无文字相娱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