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雁默先烹

雁默先烹

源见“木雁”。喻无才者先被弃。唐白居易《岁暮》诗:“膏明自爇缘多事,雁默先烹为不才。”


主谓 比喻无能者先被遗弃。语本《庄子·山木》:“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唐·白居易《岁暮》:“膏明自爇缘多事,~为不才。”也作“烹不能鸣”。


【典源】《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何事食木鱼,烹不能鸣固其理。”

〔雁默先烹〕 唐·白居易《岁暮》:“膏明自��缘多事, 雁默先烹为不才。”〔雁能鸣〕 宋·刘筠《鹤》:“养气自怜鸡善胜,全身却许雁能鸣。”

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曰:‘周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今译】 庄子在山中行走,看到一棵大树,枝叶繁茂,可是伐木人停在树旁并不砍伐。问他原因,伐木人说:“这棵树没什么可用之材。”庄子说:“这树由于不成材而能活得长久。”庄子出山,住在朋友家里。朋友非常高兴,让小僮杀雁来款待他。小僮问道:“有一只能叫,一只不能叫,请问杀哪一只雁?”主人说:“杀那只不能叫的。”第二天,弟子问庄子:“昨天山中大树因不成材而得以长久,现在主人的雁却因不能叫而被杀,先生您如何处世呢?”庄子笑着回答:“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乎妥当。但还不行,所以仍不免为忧患所累。”

【释义】 后以此典表现中庸消极、全身远害的处世之道。

【典形】 悲虚雁、不材木、不鸣烹、木雁、能鸣雁、烹不能鸣、雁默先烹、雁能鸣、能鸣分。

【示例】

〔悲虚雁〕 唐·李商隐《寄太原卢司空》:“庄叟悲虚雁,终童漫识鼮。”

〔不材木〕 宋·苏轼《宥老楮》:“胡为寻丈地,养此不材木。”

〔不鸣烹〕 宋·陆游 《书意》:“一鸣辄斥不鸣烹,祸福元知未易评。”

〔木雁〕 唐·刘禹锡《酬乐天醉后狂吟》:“处身于木雁,任世变桑田。”

〔能鸣雁〕 唐· 陈子昂 《宿襄河驿浦》:“不及能鸣雁,徒思海上鸥。”

〔烹不能鸣〕 宋·苏轼《椶笋》:“问君


【词语雁默先烹】  成语:雁默先烹汉语词典:雁默先烹

猜你喜欢

  • 一人吁嗟,王道为亏

    吁嗟:哀叹,叹息。王道: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国的政治主张。亏:亏损。 有一个人哀伤叹息,圣王的德政就受到亏损。语出汉.王符《潜夫论.救边》:“一人吁嗟,王道为亏。况百万之众,叫号哭泣,感天心乎?”

  • 昏椓

    掌管宫门的太监。《诗.大雅.召旻》:“昏、椓靡共。”汉代郑玄笺:“昏、椓皆奄人也。昏,其官名也。椓( ㄓㄨㄛ zhuo 酌),毁阴者也。”【词语昏椓】   汉语大词典:昏椓

  • 乌焉

    同“乌焉成马”。《事物异名录.书讹》引宋董逌《除正字谢启》:“乌焉混淆,鱼鲁杂糅。”清鲍廷博《〈履斋示儿编〉跋》:“互相雠勘,……尽扫乌焉之误。”【词语乌焉】   汉语大词典:乌焉

  • 风波之民

    《庄子.天地》:“天下非誉,无损益焉,是谓全德之人哉!我之谓风波之民。”“风波之民”系指生活在动荡复杂的客观环境中的人。清.黄遵宪《已亥杂诗》:“我是东南西北人,平生自号风波民。”

  • 事畜

    见“仰事俯畜”条。【词语事畜】   汉语大词典:事畜

  • 凄风冷雨

    同“凄风苦雨”。鲁迅《呐喊.端午节》:“待到凄风冷雨这一天,教员们因为向政府去索欠薪,在新华门前烂泥里被国军打得头破血出之后,倒居然也发了一点薪水。”见“凄风苦雨”。元·杨显之《临江驿潇湘秋夜雨》3折

  • 焚林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载:介之推从晋文公流亡,割股食公,有功而不受禄,隐入绵山。后晋文公焚烧树林欲将其逼出,介之推抱树被焚死。后以“焚林”为求取贤士的典故。《周书.苏亮等传论》:“既焚林以访阮,亦榜道

  • 负子渡河

    同“渡虎”。宋方岳《三虎行》诗:“李广不生周处死,负子渡河何日是?”

  • 握铅

    同“握铅抱椠”。况周颐《蕙风词话续编》卷一:“它日残喘稍苏,校刻先人遗书毕,当再鼓握铅之气。”【词语握铅】   汉语大词典:握铅

  • 守钱奴

    见“守钱虏”。《儒林外史》9回:“有这样读书君子,却被~如此凌虐,足令人怒发冲冠。”【词语守钱奴】  成语:守钱奴汉语大词典:守钱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