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辩口谈天

辩口谈天

源见“邹衍谈天”。谓议论宏大,十分雄辩。唐罗隐《酬黄从事怀旧见寄》诗:“长绳系日虽难绊,辩口谈天不易穷。”


【典源】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驺衍) 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其语闳大不经,必先验小物,推而大之,至于无垠。先序今以上至黄帝,学者所共术, 大并世盛衰, 因载其��祥度制,推而远之,至天地未生,窈冥不可考而原也。先列中国名山大川,通谷禽兽,水土所殖,物类所珍,因而推之,及海外人之所不能睹。……王公大人初见其术,惧然顾化,其后不能行之。”“驺衍之术迂大而闳辩,……故齐人颂曰:‘谈天衍,雕龙奭,炙毂过髡。’”集解引汉·刘向《别录》曰:“驺衍之所言五德终始,天地广大,尽言天事,故曰‘谈天。’”

【今译】 邹衍 (一作“驺衍”) 是战国时齐国人,为当时有名的学者辩士。他著书十余万言,议论闳大不经,都是从小的事物开始,逐渐推衍扩大,一直到无限。从当代上溯至黄帝,辨析历代盛衰,一直到天地未生的浑沌状态。或者先讲中国的山川乌兽出产,推广到海外人所未见之地。王公大臣听了他的议论,都惊叹不已,为之倾倒,但无法实行。当时人称他为“谈天衍”,因为他一开口就是天地万物,尽说的天地宇宙,所以说是“谈天”。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议论宏大,善于雄辩; 或谈吐漫无际涯,怪异难信。

【典形】 辩口谈天、辨析天口、口道邹衍、谈天、谈天口、谈天衍、谈天邹、谈天邹了、谈天容、谈天舌本。

【示例】

〔辩口谈天〕 唐·罗隐《酬黄从事怀旧见寄》:“长绳系日虽难绊,辩口谈天不易穷。”

〔辨析天口〕 唐·李白《送黄钟之鄱阳谒张使君序》:“亦有抗节玉立,光辉炯然,气高时英,辨析天口。”

〔口道邹衍〕 明·陈子龙《行路难》之十七:“玄驹绕绕枯桑下,口道邹衍大九州。”

〔谈天〕 唐·李白《赠韦秘书子春》:“谈天信浩荡,说剑纷纵横。”

〔谈天口〕 元·白朴《墙头马上》:“他那里谈天口喷珠玉,一划的者也之乎。”

〔谈天衍〕 宋·苏轼《南禅长老和诗不已》:“那将坐井蛙,而比谈天衍。”

〔谈天邹〕 清·赵执信《上元日微阴夕泊惠州》:“连浮大白纵鲸吸,怪语顿发谈天邹。”


猜你喜欢

  • 画狱无入

    源见“画地为牢”。指未受囚狱之辱者。南朝梁简文帝《罢雍州恩教》:“折以片言,事关往圣,寄之勿扰,传彼昔贤,故克木不对,画狱无入。”

  • 右军誓墓

    同“羲之誓墓”。清 丘逢甲《李伯质(士彬)太守屡牍乞退归志决矣相处四稔不能无言》诗之一:“右军誓墓心何切,吏部来潮道已光。”

  • 某在斯,某在斯

    某某在这里,某某在这里。 表示向盲人或神智不清者自我报名。语出《论语.卫灵公》:“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世说新语.言语》:“简文

  • 北山文

    同“北山移文”。唐朱湾《假摄池州留别东溪隐居》诗:“暂辞南国隐,莫勒《北山文》。”【词语北山文】   汉语大词典:北山文

  • 顿开茅塞

    茅,茅草;塞,堵塞。茅塞,比喻思路闭塞或愚昧不懂事。顿开茅塞,形容突然获得新的认识。孟子对他的学生高子说,山坡上那些野兽走过的地方,如果人们都在上面走便成了路。只要隔些日子不走,茅草就会将它堵塞。现在

  • 唾面勿拭

    同“唾面自干”。宋苏轼《次韵答章传道见赠》:“唾面慎勿拭,出跨当俯就。”

  • 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见〔若要不知,除非莫为〕。其他 要想不让别人知道,除非自己不做不说。比喻只要作了坏事,终究是要暴露的。语本汉·枚乘《上书谏吴王》:“欲人勿闻,莫若勿言;欲人勿知,莫若勿为。”《三侠五义》71回:“俗言

  • 龙綍

    源见“纶綍”。指帝王的诏令。唐骆宾王《上廉察使启》:“列职春宫,标离光于青殿;代工天府,明台耀于紫宸。故得龙綍垂光,戢两星而开照;鹤盖浮影,翼五云以连阴。”陈熙晋笺注:“喻衔诏出使也。”【词语龙綍】 

  • 玉壶先生

    源见“壶中天”。指神仙壶公,亦泛指得道高人。唐鲍溶《周先生画洞庭歌》诗:“疑君如有长生路,玉壶先生在何处?”

  • 直如弦,死道边

    直得像弓弦似的人,只好死在道路一旁。 比喻正直的人没有好下场。 旧时一种愤世疾俗之语。语出《后汉书.五行志》:“京都童谣曰:‘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唐.李白《笑歌行》:“君不见直如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