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行义桓嫠

行义桓嫠

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沛刘长卿妻者,同郡桓鸾之女也。……生一男五岁而长卿卒,妻防远嫌疑,不肯归宁。儿年十五,晚又夭殁。妻虑不免,乃豫刑其耳以自誓。宗妇相与愍之,共谓曰:‘若家殊无它意;假令有之,犹可因姑姊妹以表其诚,何贵义轻身之甚哉!’对曰:‘昔我先君五更(年老致仕富有经验的人),学为儒宗,尊为帝师。五更以来,历代不替,男以忠孝显,女以贞顺称。《诗》云:“无忝尔祖,聿修厥德。”(注:《诗经.大雅.文王》原作“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忝,辱,有愧于。意为:不要辱没你们的祖先,于是进修你们的品德)是以豫自刑剪,以明我情。’沛相王吉上奏高行,显其门闾,号曰‘行义桓釐’(同嫠)。”

汉.刘长卿妻早寡,后儿子又夭亡,为了表明守节不嫁之志,便将自己的耳朵割下。后因用为妇女守封建节操之典。

清.李晖吉、徐灒《龙文鞭影二集》上卷:“怀清巴妇,行义桓嫠。”


猜你喜欢

  • 鞭作官刑

    有禄位的官员,犯了过错,则罚以鞭刑。语出《书.舜典》:“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孙星衍注疏:“庶人在官有禄者,过则加之鞭笞也。”《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

  • 犬牙盘石

    《史记.孝文本纪》:“高帝封王子弟,地犬牙相制,此所谓盘石之宗也,天下服其强。”后以“犬牙盘石”称封建王朝分封宗室子弟以巩固统治。唐元稹《论教本书》:“然后选用贤良,树为藩屏,出则有晋、郑、鲁、卫之盛

  • 不绝如线

    《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荀子.强国》:“今巨楚县吾前,大燕鰌吾后,劲魏钩吾右,西壤之不绝若绳。”不绝如线,极言局势之危急。《淮南子.要略训》:“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

  • 不畏龙鳞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权使太中大夫郑泉聘刘备于白帝,始复通也。”裴松之注引《吴书》曰:“(孙权)尝与之言:‘卿好于众中面陈,或失礼敬,守畏龙鳞乎?’对曰:‘臣闻君明臣直,今值朝廷上下无讳,实恃洪

  • 胸中正,则眸子瞭焉

    眸( ㄇㄡˊ móu )子:眼珠。瞭( ㄌㄧㄠˇ liǎo ):明亮。 俗谓心正,眼睛就明亮。语出《孟子.离娄上》:“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瞭焉。”《聊斋志异.仙人

  •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源见“子牟恋魏阙”。表示虽不居官,仍然关心朝政。《中国现在记》一回:“他此时虽然是已经挂误,然而一言一动,仍不失他‘身在江湖,心存魏阙’的思想。”见“身在江海,心驰魏阙”。清·南亭亭长《中国现在记》1

  • 曹樽

    《史记.曹相国世家》载:汉惠帝二年,相国萧何卒,曹参继任相国后,谨守萧何制定的法令制度,凡事都无所变更。“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

  • 蒸鸡

    《晋书.惠帝纪》:“安北将军王俊遣乌凡骑攻成都王颖于邺,大败之。颖与帝单车走洛阳,服御分散,仓卒上下无赍,侍中黄门被囊中赍和钱三千,诏贷用。所在买饭以供,宫人止食于道中客舍。宫人有持升余糠米饭及燥蒜盐

  • 素隐行怪

    《礼记.中庸》:“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意谓身居隐逸之地,行为怪异,以求名声。朱熹《中庸》注以为当作“索”,作“索隐行怪”。颜师古注:“《礼记》载孔子之言。索隐,求索隐暗之事,而

  • 尽忠报国

    竭尽忠心,报效国家 颜之仪(523-591年),字子升,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幼颖悟,三岁能读《孝经》。及长,博涉群书,好词赋。北周宣帝宇文赞时任御正中大夫,犯颜直谏。隋代周后,出任集州刺史。北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