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肝人
汉.韩婴《韩诗外传》:“狄人逐卫懿公于荥泽,见杀,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宏(弘)演使还,哭毕,因自出其肝,纳卫懿公之肝。齐桓公闻之,曰:‘宏演可谓忠臣矣。’”
宏演用自己的身体纳君主的遗肝。评论为忠臣。后以“纳肝”、“纳肝人”指忠君之典。
清.潘耒《羊城杂咏》诗:“异代流风多感激,草间时有纳肝人。”
汉.韩婴《韩诗外传》:“狄人逐卫懿公于荥泽,见杀,尽食其肉,独舍其肝。宏(弘)演使还,哭毕,因自出其肝,纳卫懿公之肝。齐桓公闻之,曰:‘宏演可谓忠臣矣。’”
宏演用自己的身体纳君主的遗肝。评论为忠臣。后以“纳肝”、“纳肝人”指忠君之典。
清.潘耒《羊城杂咏》诗:“异代流风多感激,草间时有纳肝人。”
宋.王铚《王公四六话》卷上:“四六有伐山语,有伐材语。伐材语者,如已成之柱桷,略加绳削而已;伐山语则搜山开荒,自我取之。伐材,谓熟事也;伐山,谓生事也。”骈体文,其句式为四字与六字相间,又称“骈四俪六
原作“心腹之疾”,形容祸患不在外部,而是隐藏于内部要害部位的敌人。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计划出师伐齐。越王句践听说后,亲率臣下至吴朝拜并向吴王及吴国大夫都送了厚礼。吴国君臣皆大欢喜,只有伍子胥非常害
源见“金声玉振”。形容帝王仁德之音。《晋书.景帝纪》:“夫圣王重始,正本敬初,古人所慎也。明当大会,万众瞻穆穆之容,公卿听玉振之音。”亦比喻文辞声调铿锵或谓著述继美前贤。晋潘岳《夏侯常侍诔》:“英英夫
源见“冰山”。比喻依靠不能长久依赖的权要靠山。清昭梿《啸亭杂录.英梦禅》:“岂可结交权要,倚冰山为巢窟,其祸不旋踵矣。”
《诗经.小雅.小明》:“心之忧矣,自诒伊戚。”诒,通贻,招致。戚,忧伤。自诒伊戚,指自招忧患。《诗序》说,《小明》是大夫悔仕于乱世也。就是后悔不该在乱世中做官。上面所引是第三章的两句,意为:我冒乱世做
疏食:粗粮。肱( ㄍㄨㄥ gōng ):泛指胳膊。枕:动词,枕着。 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做枕头,这里面也大有乐趣。 古时形容人安贫乐道。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
同“裹尸马革”。南朝 梁何逊《见征人分别》诗:“且当横行去,谁论裹尸入?”明袁宏道《伏波将军避暑石室》诗:“行尽跕鸢水上头,裹尸方始得心休。”【词语裹尸】 汉语大词典:裹尸
唐.释一行《并州起义堂颂》:“我高祖龙跃晋水,凤翔太原。”一行歌颂唐高祖李渊起兵晋阳时之雄姿,如龙跃凤飞。后以咏义兵之雄伟。宋.陆游《剑南诗稿》卷一《题十八学士图》:“晋阳龙飞云滃滃,关洛万里即日平。
《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孔颖达疏:“经谓经纬,纶谓纲纶,言君子法此《屯》象有为之时,以经纶天下,约束于物。”本指整理丝缕、理出丝绪和编丝成绳。后比喻筹画治理国家大事。《礼记.中庸》:“唯天
源见“卧龙”。指诸葛亮。唐李白《邺中赠王大》诗:“耻学琅邪人,龙蟠事躬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