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秉烛夜游

秉烛夜游

文选.〈古诗十九首〉之十五》:“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愚者爱惜费,但为后世嗤。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后用为珍惜良辰美景,及时欢游行乐的典故。晋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吝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宋葛长庚《贺新郎.紫元席上作》词:“秉烛夜游虽不倦,奈一番、风雨花容变。”


连动 秉,拿,握。拿着蜡烛,夜里游乐。语本《古诗十九首》:“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高阳《粉墨春秋》:“现在是阳春三月,宜乎~。”△多用于及时行乐,也用于表示对社会不满的消极反抗,还用于指珍惜时光。→炳烛夜游 醉生梦死↔发愤图强


【典源】《文选·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年一过往,何可攀援。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古诗《西门行》:“出西门,步念之,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 逮为乐,逮为乐,当及时。何能愁怫郁,当复待来兹。酿美酒,炙肥牛,请呼心所欢,可用解忧愁。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游行去去如云除,弊车羸马为自储。”

【今译】 魏时曹丕在写给吴质的信中说,年光流逝,无法追攀。古人所说的为了珍惜大好时光,应当点起蜡烛来,拿着它夜里也去游赏,是很有道理的。古诗《西门行》中有:“今日不作乐,当待何时?”“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等句,表现及时行乐的思想。

【释义】 后以此典型形容人珍惜时光美景,为消解忧愁而及时行乐。

【典型】 秉烛、秉烛夜游、秉烛游、歌秉烛、良宵秉烛、惜昼短、夜游秉烛、执烛游、烛共秉、题诗秉烛、秉烛游夜、秉烛夜永、良夜秉烛、芳昼短、秉烛行。

【示例】

〔秉烛〕 唐·孟浩然《汉中漾舟》:“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秉烛夜游〕 晋·陆机《董桃行》:“昔为少年无忧,常怪秉烛夜游,翩翩宵征何求?”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秉烛游〕 宋·陆游《忆昔》:“早知虚起弹冠意,悔不常为秉烛游。”

〔歌秉烛〕 唐·鲍溶《秋思》:“试从古人愿,致酒歌秉烛。”

〔良霄秉烛〕 唐·骆宾王《失题》:“甲第驱车入,良霄秉烛游。”

〔惜昼短〕 唐·白居易《城上对月期友人不至》:“古人惜昼短,劝令秉烛游。”

〔夜游秉烛〕 宋·张炎《台城路·杭友抵越》:“消忧何处最好? 夜游频秉烛,犹是迟了。”

〔执烛游〕 隋·辛德源《短歌行》:“忽念奔驹促,弥欣执烛游。”

〔烛共秉〕 清·王戬《秋日游白茅寺》:“及兹清夜游,无辞烛共秉。”


【词语秉烛夜游】  成语:秉烛夜游汉语词典:秉烛夜游

猜你喜欢

  • 流电

    源见“玉女投壶”。形容灯火明亮辉煌似闪电。唐卢照邻《益州至真观主黎君碑》:“栋梁平圃,丹雘长楼,大开流电之庭,广制明霞之宇。”【词语流电】   汉语大词典:流电

  • 满堂

    《老子》:“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后因以“满堂”代指金玉及财富。南朝 梁任昉《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今欲使朕无满堂之念,民有家给之饶。”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惭种玉;仓廪丰登之

  • 郑图

    同“郑侠图”。清张英《赠螺浮黄门次龚合肥韵》:“亲见闾阎凋弊甚,郑图还与绘千村。”【词语郑图】   汉语大词典:郑图

  • 木人歌舞

    《列子.汤问》:“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唯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

  • 饤座梨

    饤(dīng钉),摆在盘中用于陈列而不准食用的菜蔬果品。饾座梨,又作饾饤,此处喻众所仰慕的人物。见于唐崔远事迹。崔远,博陵(今河北定县)人。其家世为大族。父崔澹,进士及第,曾任礼部员外郎、吏部侍郎等。

  • 甘猛虎

    《晋书.郭文传》:“洛阳陷,乃步担入吴兴余杭大辟山中穷谷无人之地,倚木于树,苫覆其上而居焉,亦无壁障。时猛兽为暴,入屋害人,而文独宿十余年,卒无患害。”晋.郭文字文举,河内轵人,爱好山水,喜欢隐居游历

  •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

    君子:旧指居官在位者。道:指礼乐。小人:旧指普通百姓。 做官的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懂得爱人;老百姓学习了礼乐的道理,就容易使唤了。语出《论语.阳货》:“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

  • 丧珮

    源见“汉皋解佩”。谓神人相悦却难以沟通交往。晋郭璞《江赋》:“感交甫之丧珮,愍神使之婴罗。”

  • 不吃人间烟火食

    见“不吃烟火食。”

  • 靖难

    明初,燕王朱棣以“靖(jing敬)难”为名而发动的争夺皇位的战争。明太祖(即朱元璋,年号洪武,1368-1398年在位)为加强皇权,分封诸子为王。北边各王握有兵权,势力更大。惠帝(太祖孙朱允炆,年号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