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狐死首丘

狐死首丘

礼记.檀弓上》:“太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陈澔集说:“狐虽微兽,丘其所窟藏之地,是亦生而乐于此矣。故及死而犹正其首以向丘,不忘其本也。”后以“狐死首丘”谓不忘本或对乡土的思念。汉刘向列女传.晋圉怀嬴》:“吾去国数年,子父之接忘,而秦 晋之友不加亲也。夫鸟飞反乡,狐死首丘,我首晋而死,子其与我行乎?”《晋书.张轨传》:“狐死首丘,心不忘本;钟仪在晋,楚弁南音。”


并列 传说狐狸将死时,定把头朝向狐穴所在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对故乡的思念。语本《礼记·檀弓上》:“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郭沫若《蔡文姬》1幕:“我告诉过你‘~’的故事,一个人到死都是怀念自己的乡土的。”△多用于形容人的心情。→叶落归根。也作“归正首丘”、“归正丘首”。


【典源】 《礼记·檀弓上》:“大公封于营丘,比及五世,皆反葬于周。君子曰:‘乐,乐其所自生; 礼,不忘其本。’古之人有言曰‘狐死正丘首。’仁也。”又《楚辞·九章·哀郢》:“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淮南子·说林训》亦载。

【今译】 太公 (吕望) 封在营丘地方,将及五世,死后都返葬于周。君子说:“这是乐,思念自己的出生之处; 这是礼,不忘本。”古人讲过:“狐狸死时头朝着出生的山丘。这是仁义啊。”

【释义】 后以此典形容人不忘本; 或形容思念故乡。

【典形】 狐丘首、狐首丘、狐死首丘、丘首、首丘、首丘怀恋、正丘首。

【示例】

〔狐丘首〕 清·顾炎武《赠黄职方师正》:“死欠狐丘首,矢口为诗文。”

〔狐死首丘〕 三国·曹操《却东西门行》:“狐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丘首〕 宋·苏轼《送玉面狸》:“丘首可怜迷故土,帝羓空用起腥风。”

〔首丘怀恋〕 唐·骆宾王《兵部奏姚州破贼露布》:“首丘怀恋,疑临旧国之墟; 安堵识家,似入新丰之邑。”

〔正丘首〕 宋·苏舜钦《猎狐篇》“何暇正丘首,腥臊满蓬艾。”


【词语狐死首丘】  成语:狐死首丘汉语词典:狐死首丘

猜你喜欢

  • 鸡不如鹤

    汉.韩婴《韩诗外传》卷二.第二十三章:“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谓哀公曰:‘臣将去君,黄鹄举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鸡虽有此五德,君犹日瀹而食之者何也?则以其所从来者近也。

  • 南山捷径

    同“终南捷径”。宋范成大《逍遥楼席上赠张邦达教授》诗:“谁怜蛮府清池句,不著南山捷径鞭。”

  •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庄子.知北游》:“光曜不得问,而熟视其状貌,窅然空然,终日视之而不见,听之而不闻,搏之而不得也。”“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意谓看见了与没看见一样,听见了同没听见一样。形容对某一事物极不关心,或形容对

  • 八拜之交

    八拜:古代对父辈亲友行八拜礼。见宋代邵伯温《闻见前录》十记李稷拜访文彦博事。交:友谊。旧时因称结拜兄弟、姊妹为八拜之交。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有一人姓杜,名确,字君实,与小生同郡同学,当

  • 泛梗

    源见“土偶桃梗”。比喻漂泊无定的人或物。唐张说《石门别杨六钦望》诗:“暮年伤泛梗,羁旅到西州。”【词语泛梗】   汉语大词典:泛梗

  • 苏台鹿走

    同“鹿走姑苏台”。清王士禛《双剑行》:“太湖鱼炙事亦逆,苏台鹿走今谁怜?”

  • 洛宾笙

    同“洛滨笙”。南朝 梁刘孝绰《酬陆长史倕》诗:“风传凤台管,云渡洛宾笙。”【词语洛宾笙】   汉语大词典:洛宾笙

  • 小冠宜著

    同“小冠子夏”。明高启《赠治冠梁生》诗:“野人散发秋半稀,小冠宜著称短衣。”

  • 鹏抟万里

    源见“鲲鹏展翅”。比喻人奋发有为。唐王勃《常州刺史平原郡公行状》:“凤鸣千仞,鹏抟万里。”

  • 丸鼓

    丸鼓:连续投掷铜丸击鼓,形成节拍不同的鼓声。典出自《汉书·史丹传》。史丹字君仲,原是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后迁移到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在汉元帝当太子时,史丹因父亲史高(任汉宣帝朝的大司马车骑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