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见“龙蛰蠖屈”。指屈伸。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诗:“栖岩君灭寂,处世余龙蠖。”亦指以屈求伸,走捷径。唐阎防《宿岸道人精舍》诗:“愿言舍尘事,所趣非龙蠖。”【词语龙蠖】 汉语大词典:龙蠖
《吕氏春秋.离俗》:“齐晋相与战,平阿(战国齐邑)之余子(周代兵役制度规定每户以一人为正卒,余者为羡卒,即余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兵器
宋.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刘梦得(唐.刘禹锡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宋子京(宋祁字。)以为不然,故子京九日食糕,有咏云:‘飙馆轻霜拂曙袍,糗糍(音qiǔcì,糗是炒熟的
同“朱碧乱”。唐元稹《郡务稍简因得整比旧诗》诗:“书得眼昏朱似碧,用来心破发如丝。”
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后因以“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炼。清朱彝尊《解珮令.自题词集》词:“十年磨剑,五陵结客,把平生涕泪都飘尽。”偏正 比喻长期刻苦磨
见“沧海桑田”。《续夷坚志》序:“有金元遗山先生,具班马之才,阅~,隐居不仕,著述自娱。”【词语沧桑之变】 成语:沧桑之变汉语大词典:沧桑之变
犹琴瑟不调。《歧路灯》第九九回:“所可惜者,埙篪和鸣,却又琴瑟失调。”主谓 ①比喻夫妻失和。《歧路灯》99回:“所可惜者,埙篪和鸣,却又~。”②也用以比喻政不通,人不和。语本汉·荀悦《汉纪·武帝纪》:
同“山中宰相”。陶指南朝 梁隐士陶弘景。唐郑谷《蔡处士》诗:“旨趣陶山相,诗篇沈隐侯。”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说韩宣王曰:‘韩北有巩、成皋之固……带甲数十万,天下之强弓劲弩皆从韩出。溪子、少府时力、距来者,皆射六百步之外。’”战国时,苏秦以韩北有巩固的防线,又有兵多而善远射(六百步)
战国 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载:大夫登徒子侍于楚王,说玉为人“体貌闲丽,口多微辞,又性好色”,宋玉否认,并说:“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东家之子,增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