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周勃传》:“勃从高祖,封绛侯,免相就国。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勃自畏恐诛,令家人持兵以见。人有上书告勃欲反,下廷尉。勃恐,不知置辞。吏稍侵辱之,勃以千金与狱吏,狱吏乃书牍背,示之曰:‘以公主为证
源见“三釜养”。谓以能供养父母为乐。唐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曾参仕三釜而其心甚乐,乐及于亲也。”
同“破甑生尘”。清张问陶《春日有感》诗:“奔走长年少定居,史云破釜久生鱼。”
《左传.宣公十二年》:“楚子(子指军队)围郑……郑伯肉袒(袒胸露臂)牵羊以逆(逆,迎接)。”郑国国君袒胸露臂,牵着羊,跪行到楚军营迎接楚军,是在行牵羊礼。这是古代战败者表示愿做臣仆的一种礼节。后因以“
宋.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会稽县:白鹤山,在县南一十五里,一名箭羽山。”下又引孔灵符《会稽记》云:“射的山西南水中,有白鹤山。此鹤尝为仙人取箭,曾刮埌寻索,遂成此山。”传说通灵白鹤寻取仙人所遗之箭
清吕留良等编《宋诗抄.林和靖诗抄序》:“林逋宇君复,杭之钱塘人。少孤,力学刻志不仕,结庐西湖孤山……逋不娶,无子,所居多植梅畜鹤,泛舟湖上,客至则放鹤致之,因谓‘梅妻鹤子’云。”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
源见“风烛”。比喻临近死亡的晚年。《儿女英雄传》二一回:“再说设或生个不肖之子,慢讲得济,只这风烛残年,没的倒得眼泪倒回去,望肚子流。”偏正 如风中的烛焰那样,一吹就灭。多指人事无常,生命短促。语本晋
源见“叹黄犬”。指未仕时牵犬打猎的自由生活。元 汪元亨《折桂令.归隐》曲:“莺花十二行窝,几度春风,一枕南柯。支遁青骊,李斯黄犬,逸少白鹅。”
同“山公马”。唐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之一:“池要山简马,月净庾公楼。”
宋 陶穀《清异录.退锋郎》:“赵光逢薄游襄 汉,濯足溪上,见一方砖类碑,上题字云:‘秃友退锋郎,功成鬓发伤……’砖后积土如盎,微有苔藓,盖好事者瘗笔所在。”原系对无锋秃笔的拟人戏称。后喻指被埋没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