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汗青

汗青

古时以竹简为纸,书写时须先用火烘干,谓之汗青。后用为成书之意,也用来专指史书。出自唐刘知几之语。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著名史学家。永隆进士。武后时历任著作佐郎、左史等职。玄宗时官至左散骑常侍。后因其子犯罪,他为之辩护,被贬为安州都护府别驾。他酷爱史学,任史官期间,曾针对史馆修书的弊病,提出了“五不可”的原则。其中的“一不可”是,负责编史的人不可太多,否则人人都自以为是,每记一事,载一言,都要讨论很长时间,那就“头白可期,汗青无日”了。

【出典】:

新唐书》卷132《刘子玄传》4520页:“今史司取士滋多,人自为荀、袁,家自为政、骏。每记一事,载一言,阁笔相视,含毫不断,头白可期,汗青无日。”

【例句】:

宋·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汗青”是个文语,是 “史册”的意思。文天祥 《过零丁洋》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明了他那民族英雄的气节。

古代在纸发明以前,字是刻在竹片上面的。竹片用牛筋或绳子穿起来,便成为竹简,也就是书了,用来记载历史的便是史册。刻字之前,要先将竹片放在火上烘烤,使它出 “汗”( 冒水) ,干了之后,竹子的青色尚未褪掉之时,就较容易刻字了,也不易长虫了,这便是所谓的 “汗青”。在出过 “汗”且褪去 “青”色的竹片上刻写下历史,这样而成的 “书”便是史册。某教师在讲解 “汗青”一词说: “青史留名的人都会努力奋斗,都会出汗,所以史册又叫 ‘汗青’。”这真是望文生义而贻笑大方了。


【词语汗青】   汉语词典:汗青

猜你喜欢

  • 贵不召骄

    同“贵不期骄”。唐杜牧《岐阳公主墓志铭》:“贵不召骄,富不期侈,是此四者,倏相首尾。”见“贵不期骄”。唐·杜牧《岐阳公主墓志铭》:“~,富不期侈,是此四者,倏相首尾。”【词语贵不召骄】  成语:贵不召

  • 潘果

    同“潘车盈果”。南朝梁简文帝《和湘东王横吹曲.洛阳道》:“玉车争晚入,潘果溢高箱。”【词语潘果】   汉语大词典:潘果

  • 楚相断蛇

    汉贾谊《新书.春秋》载:春秋 楚相孙叔敖,幼时遇两头蛇,恐他人又见,埋之,惧,谓其母曰:“吾闻见两头蛇者死。”“母曰:‘无忧,汝不死。吾闻之,有阴德者,天报以福。’人闻之,皆谓其能仁也。及为令尹,未治

  • 终非池中物

    比喻有谋略有才能的人总会有所作为。《三国志.吴志。周瑜传》:“恐蛟龙得云雨,终非池中物也。”【词语终非池中物】  成语:终非池中物

  • 衣带渐宽

    源见“沈约瘦”。谓身体日渐消瘦。宋柳永《凤栖梧》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主谓 人日渐消瘦,衣服因而显得肥大了。语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宋·柳永《凤栖

  •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子:指鲍叔牙,春秋时齐人,与管仲交谊很深。子,男子的美称。 生我的是父母,但了解我的是鲍叔牙。 常用以表示对知己朋友的感激之情。语出《列子.力命》:“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多

  • 炎昆

    源见“玉石俱焚”。喻兵火战乱。《聊斋志异.野狗》:“于七之乱,杀人如麻,乡民李化龙自山中窜归,值大兵宵进。恐惧炎昆之祸,急无所匿,僵卧于死人之丛,诈作尸。”【词语炎昆】   汉语大词典:炎昆

  • 寄声

    托人转达话语.《汉书.赵广汉传》:“界上亭长寄声谢我。”【词语寄声】   汉语大词典:寄声

  • 佩韦之顺

    源见“韦弦”。谓善于规戒。清钱谦益《兵科给事中明时举授征仕郎制.母王氏仍前赠》:“相夫有佩韦之顺,教子有宿心之勤。”

  • 紫芝眉

    同“紫芝眉宇”。宋韩淲《浣溪沙.野色轩看玉色木犀》词:“壮志还同诸葛膝,清名还似紫芝眉。”【词语紫芝眉】   汉语大词典:紫芝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