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字典>历史百科>历史典故>梁狱上书

梁狱上书

此典指邹阳在梁孝王的监狱里上书申辩冤屈。后以此典比喻含冤入狱;或比喻不甘屈辱,上书辩白。邹阳,齐(郡治今山东东部)人。西汉文学家。初从吴王刘濞,有《上吴王书》,劝刘濞不要起兵叛汉,刘濞不听。邹阳后去为梁孝王之门客,被谗下狱,有《狱中上梁王书》,申诉冤屈。释放后,为梁孝王上客。所作散文,有战国游士纵横善辩之风。邹阳是齐国人,客游梁国(都雎阳,今河南商丘县)。和原吴国(都广陵,今江苏扬州市)人庄忌、淮阴(今江苏淮阴市)人枚乘等人结为朋友。上书言事,来往于羊胜、公孙诡之间,同为梁孝王门客。羊胜等人嫉妒邹阳,在梁孝王面前说邹阳坏话。梁孝王发怒,把邹阳交付法官,准备杀他。邹阳来梁国客游,却因谗言受到逮捕,恐怕一死还得担负罪名,就在监狱中写信给梁孝王。这封信呈上梁孝王,梁孝王派人释放邹阳出狱,邹阳后来成为梁孝王的上等宾客。此典又作“囚梁”、“狱中书”、“上书梁狱”、“邹阳狱”。

【出典】:

史记》卷83《鲁仲连邹阳列传》2469、2478页:“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汉初封国。在今河南、安徽两省交界地区),与故吴(汉初封国。在今江苏、浙江、安徽等省一带)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名乘,字叔,辞赋家)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二人为梁孝王门客)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刘武,汉文帝之子,汉景帝之弟。爱好文学,封于梁)。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

【例句】: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琚授司议郎》:“还蜀只无补,囚梁亦固扁。” 唐·崔国辅《送韩十四被鲁王推递》:“梁王虽好士,不察狱中书。” 清·吴兆骞《感怀诗呈家大人》:“授简圜扇思夏胜,上书梁狱泣邹阳。” 清·王摅《周参军挽歌》:“可怜未请终军缨,翻教早系邹阳狱。”


【典源】 《史记·邹阳列传》:“邹阳者,齐人也。游于梁,与故吴人庄忌夫子、淮阴枚生之徒交。上书而介于羊胜、公孙诡之间。胜等嫉邹阳,恶之梁孝王。孝王怒,下之吏,将欲杀之。邹阳客游,以谗见禽,恐死而负累,乃从狱中上书曰: ……。书奏梁孝王,孝王使人出之,卒为上客。”《汉书·邹阳传》亦载。

【今译】 汉代邹阳在梁诸侯国为汉文帝之子梁孝王的宾客,与吴人庄忌、淮阴枚乘等文学之士交往。上书言事,来往于羊胜、公孙诡之间,羊胜等嫉妒邹阳,向梁孝王讲他的坏话。孝王发怒,派官吏将他捉起来,想杀掉他。邹阳客居在梁,因受诋毁而被捕,恐怕死后也不明其冤,就从狱中上书辩冤。梁孝王见到他的上书后,马上把他释放,待为上宾。

【释义】 后以此典指含冤入狱; 或指从狱中上书。

【典形】 梁狱上书、囚梁、上书梁狱、狱中书、邹阳狱、梁狱书、无书求出狱、邹阳入狱。

【示例】

〔梁狱上书〕 唐·杜甫《寄李十二白》:“楚筵辞醴日,梁狱上书辰。”

〔囚梁〕 唐·杜甫《秦州见敕目薛三琚授司议郎》:“还蜀只无补,囚梁亦固扃。”

〔上书梁狱〕 清·吴兆骞《感怀诗呈家大人》:“授简圜扇思夏胜,上书梁狱泣邹阳。”

〔狱中书〕 唐·崔国辅《送韩十四被鲁王推递》:“梁王虽好士,不察狱中书。”

〔邹阳狱〕 清·王摅 《周参军挽歌》:“可怜未请终军缨,翻教早系邹阳狱。”


猜你喜欢

  • 辞粟

    源见“采薇”。辞去俸禄。表示坚守气节。唐李白《月下独酌》诗之四:“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 鸡犬新丰

    晋.葛洪《西京杂记》卷二:“太上皇(刘邦之父)徙长安,居深宫,悽怆不乐。高祖窃因左右问其故,以平生所好,皆屠贩少年,酤酒卖饼,斗鸡蹴踘,以此为欢,今皆无比,故以不乐。高祖乃作新丰,移诸故人实之,太上皇

  • 观鱼乐

    源见“濠上观鱼”。指托情于物,自得其乐。唐孟浩然《寻梅道士》诗:“重以观鱼乐,因之鼓枻歌。”【词语观鱼乐】   汉语大词典:观鱼乐

  • 循名考实

    犹循名责实。三国 魏 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纠励成规,所以治末也。”见“循名责实”。三国魏·傅嘏《难刘劭考课法论》:“夫建官均职,清理民物,所以务本也;~,纠励成

  • 秋茶

    茶到秋天,开花繁密,比喻刑法苛细。汉桓宽《盐铁论.刑德》:“昔秦法繁于秋茶,而网密于凝脂。”荼:苦菜,也指茅草、芦苇的白花。后用以形容刑法的酷暴。唐代温庭筠《病中书怀》诗:“威容尊大树,刑法避秋茶。”

  • 中山千日死

    同“中山沉醉”。清魏源《古歌》:“夜深倒卧芦花里,人生几得中山千日死。”

  • 士甘焚死

    源见“焚林”。指贤士爱惜名节,宁死不苟求利禄。宋黄庭坚《清明》诗:“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 恻隐之心

    《孟子.公孙丑上》:“侧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后以恻隐之心比喻见人遭遇不幸所引起的同情怜悯之心。亦作“恻怛之心”。《警世通言》卷二一:“俺与你萍水相逢,出身相救,实出恻隐之心,非贪美

  • 韩冯

    同“韩凭”。冯,通“凭”。北周庾信《鸳鸯赋》:“共飞詹瓦,全开魏宫;俱栖梓树,堪是韩冯。”【词语韩冯】   汉语大词典:韩冯

  • 共被

    源见“姜肱被”。形容弟兄友爱。唐王维《京兆尹张公德政碑》:“悌有过于共被,慈有过于寒食。”【词语共被】   汉语大词典:共被